第3部分(第3/4 頁)
超筵藉玉成。諸佛光年為法印,乞師逐一為聞陳。
達摩回答詩:法印雖從諸佛遺,世人未可得精微。達摩微白形骸點,慧可融通悟骨旨。
嶽神聽師講經
一日,慧可、道副、道育諸徒在法堂坐,聽師講經說法。忽見一老者,姿容蒼古,冠服莊嚴,步履從容,言談慷慨,直趨至法堂,求達摩講經。諸徒接見,道是坊郭致仕穩翁,獨達摩識是嵩山嶽帝,不洩其機,與之進待,以賓禮,賜之坐,以聆講說。本日,慧可僧常值,尚未進經開講,先啟口問曰:“太宇清寧,天君寂若,庶幾妙道有得。今弟子心多震撼不寧,何以能悟無上宗旨?講經□□安心意焉,請師且為弟子安此未寧之心。”師曰:“汝欲心寧,可將心來安。”慧可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既不可得,則子心境吾正安之矣。”老者獲聞安心之說,不覺瞭然大悟。降階謝曰:“經從耳進,須用心融;心稍不寧,則上人開發祗說鈴也。弟子之所以去佛道遠者,亦為染著聲臭色天相,君所以膠擾不寧。今後予知所從事矣。”慧可曰:“心本常空常寧,滯有則實,徇象則擾。吾徒必境象兩忘,始為了證佛事。”師曰:“二子之談,善哉。”本日遂輟講,相笑而別。
嶽神趨堂聽經詩:蒼古姿容步履閒,服弁莊重偉言談。趨堂為聽禪師講,二子驚疑輟仕官。
慧可求師安心詩:慧可經筵啟達摩,天君擾攘失安和。談經未落安心急,不識金針砭若何?
達摩點化安心詩:子欲安心詎有他,覓心擾□□□□。太宇清寧無覓處,子心祖餞兩□讖。
嶽神有感詩:吾心染著色和聲,膠擾心中心不獲寧。今日獲聞師指點,始知從事□□□。
慧可感悟詩:常空性地與常寧,徇象之夫擾失平。境象兩忘真體現,參禪妙決已無贏。
道育讚歎詩:佛法相傳總是心,虛無寂滅是金針。靈臺染著些兒物,不是如來去後音。
國王思慕達摩
且說異見王,自別達摩以後,無日不卷卷而語其西福也。一日,備辦貢儀,謹□□□□而書一通,遣使南渡。一則進貢中國以□□,一則迎接達摩以還國。時魏莊帝永安元年正月五日也。魏帝覽其奏問,收其貢儀,問來使曰:“汝國王欲接達摩西渡,現今達摩客居少林,去往少林寺,旦暮遇之矣。”言訖,宴待來使於五鳳樓,詔宋雲出使西域。
國王遣使南渡詩:自憶當時別叔尊,海堧祖餞兩語讖。懸懸終日空張望,冥冥數載雁無影。
春去春來人不見,修書遣使渡南濱。一來貢獻中華主,更欲覓訪骨肉親。
宋雲奉詔西域詩:一自丹鳳下九重,宋雲整冠答聖聰。奏請天朝因終事,遣汝齎詔往西戎。
少林寺訪師
宋雲奉詔往西域,武王偕西域使同塵少林寺,訪問達摩。達摩在少林寺,面壁而坐。西域使臣,將見王之書奉達摩。達摩覽之,不勝歡欣曰:“國王安否?”使臣曰:“無恙。”達摩又曰:“功完行滿有定,何勞遠來以受此奔波之苦乎。”使臣曰:“此職分之所當為,何足恤哉。”達摩又詢問宋雲曰:“差大夫往西域封王耶?”宋雲曰:“然。但西域風俗事宜,未之竊領問焉,明以示我。”達摩曰:“風俗事宜,紛紛繁雜,一語不足以竟其毫未矣。大夫乞言於來使可也。”宋雲領此語,雖慧悟於心靈,亦不能洞達其旨鏡。“達摩囑來使,恭身都辭師去:”莫待予言而後何。但予有數語,留為後驗。“遂說讖曰:火另勿生心,山具令人尋。兩木不同根,目久亦非真。有詩為證,詩云:禪師語句意玄玄,心中躊躕不情然。今日少林分別去,未知相逢是何年。
志欲西歸
達摩師在少林寺別了宋雲,面壁九年,功完行滿。一日,欲西返天竺,乃謂從遊眾門人曰:“吾十年遇般若師傳授,謂六十年以前當在本國行化,所謂時未至不敢出。六十年以後,當往震旦行化,所謂時已至不敢違。且曰,震旦之地,所獲法器菩提,不可勝紀。從遊眾生,令之契悟神明,勿規規徇有。為功業南渡,未幾即可西歸,無得久住。今我兢兢佩服師訓,六十年前在西竺,六十年後在中華。自南渡登岸,接見蕭昂,金陵獲瞻帝主,嵩山知遇汝輩,一味在契悟神理上發揮,勿令眾生浮慕。有為事業雖班班皆我之身教,實源源遵師之心法也,果南方法器菩提不可勝紀,第佛化少弘。功行小滿,吾能久拘此哉。歸欣欣,可止則止,可行則行,時不我與,汝諸生其謂之何。”眾徒曰:“願師久住中華,濟渡萬方群品。”有詩為證。
達摩遵師訓詩:般若曾將道授予,時行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