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做先驅不要做先烈”
華為轉向了自主開發,而且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研發,是華為日後成功的一個關鍵。任正非的市場銷售經驗讓他明白:沒有市場就沒有研發,沒有穩固的客戶關係就沒有穩定的產品研發。這種“市場為先,客戶為大”的思想,是華為後來成功發展的一個重要法寶。
今天大家會讚賞華為當年自主研發的果敢,但是大家也要看到,和後來很多做“技術先烈”公司不同的是,華為是腳踏實地地先做市場後做技術,完全依靠自主資金滾動發展。而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活躍,不少初創企業從公司未成立起就拿著風投的資本大筆砸向技術研發,這與在創立之初沒有家底所以“小心謹慎”做研發的華為完全不同。
後來,任正非一再提醒研發部“不要做先烈,要做先驅”,並且給先烈和先驅一個註解:領先一步是先驅,領先三步是先烈。應該說,華為當年走向自主研發之路時,並沒有好高騖遠地開發局用交換機或更先進的技術,而是務實地從當時銷售的暢銷機—使用者交換機最低端的型號開始入手;華為公司的研發隊伍量力而為,從6個人開始;華為公司的自主研發從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一款產品做好,成功了,賺錢了,再多做幾款試試。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 1 章 第一桶金(10)
任正非本人雖然長於預知未來,善於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但他畢竟不是通訊專業的科班出身。但是任正非在華為走向自主研發之時,仍然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承擔起幾乎一切研發支援的責任。他充當的角色,涵蓋了專案經理、市場經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等職責,而這些角色是一個成功的研發專案所必需的。在一個大家對商業開發專案都不瞭解的年代,老總親自擔當起一個精通市場、善於聚攏人心、懂得進度控制和管理的“專案經理”,會對專案的開發產生多大的促進作用啊!
任正非在華為剛開始走向自主研發道路的時候,承擔的這些角色,是華為在通訊產品和技術開發專案上獲得迅速成功的關鍵。相比之下,有許多技術研發專家出身的企業家,雖有絕門之技,卻帶不好隊伍,容不下技術能人;或者空有技術不懂市場;或者什麼都會,就是不懂如何控制成本。任正非不是通訊專家,但卻是位合格的產品研發帶頭人。
雖說已開始自主研發之路,但是華為並沒有放棄代理香港鴻年公司的交換機。以華為當時的技術實力,只能研發出最多24門的使用者交換機,而香港鴻年公司的交換機可以一臺帶200門,500門,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還要提前半年打訂金預訂貨。華為“代理+自主研發”兩條腿走路一直走了好幾年,“生存第一”始終是任正非心中的主線條。
1988年起家的華為,透過代理國外產品在全國建立銷售網路,在單位使用者市場站穩腳跟,然後透過自主研發和生產實現研發、生產、銷售的一條龍。1992年華為的銷售額首次突破億元人民幣。
華為公司,是任正非走投無路時的選擇;華為自主研發,是華為生存下去之必需。華為早期,充滿了為了“活下去”、為生存而戰的故事,可能不光鮮,但卻是當時的真實寫照。華為的“第一桶金”來源於人脈資源和任正非的經驗;早期華為的研發,除了能給人才創造一個良好的做事業的氛圍,也簡陋得不剩下什麼。本書第5章裡提到的任正非的人才策略,令華為像磁石般地吸引了郭平、鄭寶用等一大批人才。經歷坎坷的老闆、勤奮而有才華的研發人才、華為的市場導向,這些構成了華為研發起步的基礎。在90年代初,華為就是將這幾項優秀的因子結合在一起,在任正非運作的華為平臺下,開始譜寫出一首格外清新而與眾不同的研發交響曲。
小 結
一個公司應該選擇從哪裡開始?哪裡存在拿著錢排隊還要走關係的現象,就是值得考慮最先進入的領域。小公司如何搞研發?切記不能貪大求快,從三五人開始量力而行;先有市場需求,再有產品研發,確保研發出來就立即能轉化成銷售額;從組織散件開始,先熟悉一個產品的生態鏈、供應鏈,再進入自主研發消化細節,最後再進入創新環節。這些都是華為的寶貴實踐經驗。
第 2 章 初嘗敗績(1)
剛剛開始自主研發的華為,步履蹣跚地在1993年步入了全新的領域:電信局用交換機。從“單位用交換機”到“電信局用交換機”,就差了兩三個字,可無論是產品的技術要求,還是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都有天壤之別。
“無知者無畏”,華為血氣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