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一小段距離,如此反覆,兔子是永遠也追不上烏龜了。
老實說,我被他這兩個悖論繞糊塗了,如果是第一次見到,即使你是絕頂聰明的人,也要被繞進去。
“典型語義悖論均為多義句而非命題(非真即假的單義句),其推理怪圈均犯有施推理於多義句的錯誤,根本不合邏輯……”這是那位老師對第一個悖論的解釋,他講這些只是對著講義在唸,全不顧下面一對對迷茫的眼睛。老實說,我也沒聽懂。
關於第二個悖論,他念到:這個題目迷惑人的地方就是在於它所用到的無限概念。因為題目本身已經從“兔子永遠追不上烏龜”偷偷演變成了“兔子在追及烏龜前,永遠也追不上烏龜”這樣一個命題。題目中烏龜先跑,兔子追到烏龜之前那個位置需要一定時間,而這段時間烏龜又向前跑了小段距離,我們其實得到的並不是無限的“時間”,而是無限的“時間段”。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莊子有一句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所講得跟這個悖論的意思是一致的。就是說一尺長的棍子,每天截去一半,可以永遠截下去,永遠都沒有截完的一天。
“兩百多年前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8226;康德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中認為關於宇宙在時間上是否有開端、空間上是否有極限的問題屬於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康德對此問題的解答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他以前的幾乎所有哲學家都對此問題有一個或此或彼的回答,只有他的解答不是或此或彼的。他提出了宇宙論的二律背反,即宇宙有限論與宇宙無限論都是可反駁的。宇宙無限嗎?但是對一個無限系列的綜合永遠無法完成,它不可能是一個給定的整體,所以宇宙不可能是一個無限的實體。宇宙有限嗎?我們無法確定這個界限應當定在哪裡,以及如何規定這個界限本身,因為界限是透過宇宙內外的關聯來規定的,而這樣的關聯是不可能的。所以宇宙不可能是有限的。宇宙論的二律背反表明,宇宙並不是我們經驗的物件,而是理念(理性概念),所以知性範疇不能運用於它,一運用就出矛盾。康德已經對我們的問題“宇宙作為存在者的整體是不是一個存在者”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宇宙不是一個存在者。在二律背反的論證中使用了宇宙是一個存在者的前提,從而導致了二律背反。還是聖&;#8226;奧古斯丁說得聰明。當他被問及:上帝在創造宇宙之前做什麼?他說時間是上帝所創造的宇宙的一個性質,在宇宙開端之前不存在。根據愛因斯坦的發現,我們大可把時間稱呼為“相對時間”。永遠有多遠,其實就是龜兔賽跑悖論中的兔子追及烏龜時間那麼遠,也就是莊子的“一尺之棰”那麼遠。
明代楊慎說:“天有極乎,極之後何物也?天無極乎,凡有形必有極”,表達也是一個類似康德的二律背反。作為大全的宇宙無形無極。在世界圖景化的過程中,人的角色也是雙重的。一個人透過時間隧道回到過去(相對論從邏輯上的確不排除這樣的可能性),來到了一個嬰兒車旁邊,車上睡著的正是他自己,他能還是不能殺死這個嬰兒?作為一個自由的人,他當然能夠殺死這個嬰兒,但那樣一來他自己是從那兒來的呢?我認為,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正是這樣的先驗原理。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恆定律,已經被量子力學證明與時間的均勻性相等價,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與時間不可逆性相等價。……”
他說到這裡,我徹底迷糊。一個學生聽不懂課的感覺就像一個人吃夾生飯,那味道的確不好受,這時候我發現正名一直在聚精會神猶如虔誠的信徒,他頻頻點頭,做出似有所悟的樣子。
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時候,或許都問過這樣的問題,這種問題是屬於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範疇。但是總有很多人去試圖探討,諸如宇宙的本原,人生的意義等等,很多哲學家因為想得太多發了瘋,他們是痛苦的哲人,被世俗打入了瘋子的行列。
永遠是什麼呢?究竟永遠有多遠?
時間有永遠麼?距離有永遠麼?時間或者距離如果沒有永遠,那麼有限之外的又是什麼呢?
至尊寶最終還是給愛加了一個期限,因為他知道,即使是神仙妖精,都沒有無限廣義上的永遠,他根據神妖界的年限給愛定義為一萬年。
人類卻是愚昧的,劉德華不是也學著唱愛你一萬年麼?
這個一萬年是如此的虛偽,遠遠比不上“永遠”的真誠,因為“永遠”永遠都是個相對的概念。
所以請不要懷疑“永遠”,不要問“永遠有多遠”這樣的話,不要懷疑“永遠愛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