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領域仍然是很寬廣的。戰爭指揮藝術是一門無止境的學問。①第三次反“圍剿”結束後,粟裕先後擔任過紅四軍參謀長。紅一方面軍教導師師長等職務。1933年2月,粟裕調任紅十一軍參謀長。這個軍是方誌敏在贛東北建立的紅十軍同紅十一軍三十一師合編而成的,軍長周建屏,政委肖勁光。
1931年底,粟裕還曾任中央蘇區紅軍學校隊長。
1932年5月,蔣介石親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調集大批軍隊向紅軍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
在國民黨發動第四次“圍剿”之際,紅軍組建了紅七軍團,粟裕任紅七軍團二十師師長。
這時,毛澤東因受王明“左”傾路線的排擠和打擊而不能參與軍事指揮。
負責指揮第四次反“圍剿”的周恩來、朱德繼續執行了毛澤東的戰略戰術,表現了卓越的指揮藝術。
硝石戰鬥,國民黨參戰部隊是湖南“馬日事變”的劊子手許克祥部下的一個師。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仗打得十分激烈。
紅軍二十八師攻擊敵人一個山頭,攻不下來,粟裕和肖勁光趕到前沿陣地督戰,敵人終於被打垮了。紅軍乘勝猛追。這時,敵人的第二梯隊的一部分從背後打上來。
粟裕身邊已沒有隊伍了。他以過人的智勇,率警衛員衝上前去追擊敵軍。
這股敵人被擊退了,粟裕卻受了傷。他的左臂被敵人打中,動脈血管裡的血噴出一米多遠,當場昏死過去了。警衛員用綁腿把他的傷口上部紮緊,血才止住了。
戰士們找來擔架,冒雨把粟裕送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救護所。
山路崎嶇,雨大路滑,綁帶扎得太緊,擔架走了三四個小時才到救護所。
第二天,粟裕的胳膊腫得像腿一樣粗。
由於傷勢嚴重,粟裕被轉送到軍醫院。
檢查結果出來了。子彈從左前臂的兩根骨頭中間打穿過去,兩邊骨頭都傷了,而且打斷了神經,已經感染,出現壞死現象。
醫生主張鋸掉粟裕受傷的左臂。如果不鋸掉,就有生命危險。
如果只剩一隻胳膊,在前線作戰太不方便。粟裕堅持不鋸。
“即使有生命危險,我也不鋸。”他對醫生說。
戰將就是戰將,他可以從容地面對死亡,但他不能因為殘廢而離開戰場。
醫生只好尊重他的意見,與死神來一次較量。
但傷口已經化膿,必須動手術。
那時國民黨軍隊對蘇區封鎖極嚴,紅軍醫院藥品奇缺,裝置簡陋,醫療水平很低。
開刀沒有麻藥,為了固定受傷的部位,用麻繩把他的手臂綁在凳子上,讓醫生施行手術。
粟裕治傷,絲毫不亞於關雲長刮骨療毒時的堅毅頑強。
手術後,醫生用蚊帳布剪成二指寬、半尺長的布條,放在鹽水裡泡,每天早晨從子彈的進口處捅進去,第二天又從子彈出口處抽出來,再從進口處放進一條。捅來捅去,傷口長期不能癒合,反而長了一層頑固的肉芽。醫生用一個小耙子把肉芽耙掉。這樣捅來捅去,耙來耙去,傷口好幾個月沒能癒合。
養傷的將士們一個個走出醫院上戰場了,粟裕心急如焚。在醫院養傷期間,有一天敵人的便衣隊襲來,醫院的醫生和病人立即分散隱蔽。粟裕一跑出醫院就被四個穿便衣的敵人盯上了。他一口氣跑了十多公里,才甩掉了敵人。
後來,粟裕被送到方面軍司令部的手術隊治療,到那裡用了碘酒,不到半個月就好了。碘酒奇缺,在當時就算最好的一種外用藥品了。
這一次,是粟裕第四次負傷。
粟裕傷愈出院是1933年11月。他返回部隊時第五次反“圍剿”已經開始一個多月。紅十一軍已改編為紅七軍團,下轄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師。
尋淮洲任軍團長,粟裕任軍團參謀長兼二十師師長。
剛回部隊,粟裕就參加了滸灣、八角亭戰鬥。
滸灣、八角亭在撫州金溪縣,靠近國民黨的戰略要地。守軍是國民黨冷欣的一個師,下轄五個團。
中央軍委命令紅七軍團正面進攻,襲取講灣;三軍團迂迴其側後。
粟裕率二十師發起進攻。二十師編制不足,全師只有二千多人。
奮戰兩晝夜,攻不下滸灣,被迫撤出戰鬥。
在滸灣戰鬥中,國民黨軍隊使用了飛機和裝甲車。這是紅七軍團未曾經歷過的。在戰場上最初見識這種現代化的戰爭工具,紅軍將士們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