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決擁護者。
毛澤東指揮的第二次反“圍剿”,給了粟裕以深刻的啟迪。幾十年後,他在回憶錄中說:毛澤東、朱德同志指揮作戰,常常是先打弱敵。打弱敵難在選擇。判斷敵軍之強弱,需要對敵人的各種具體情況作全面、周密的調查研究。例如敵人部隊沿革、兵員籍貫、裝備給養、內外關係、上下關係、軍政素質、生活習慣、戰術技術及其特點以及佔據的地形、工事條件等等。這些僅是基本的情況。但一切的強和弱,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敵強而未展開,雖強猶弱;弱敵作困獸之牛,雖弱亦強等等。所以,還需結合實際作具體的分析,毛澤東、米德同志對這一原則的運用,可謂得心應手,我深受他們的教育。①毛澤東指揮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戰術使粟裕深受教育。毛澤東指揮第三次反“圍剿”的戰略戰術更使粟裕“十分欽佩”。1931年7月,蔣介石親自任“圍剿軍總司令,以何應欽為前線總司令,聘用英、日、德軍事顧問,調集嫡系、非嫡系部隊三十萬,向中共蘇區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這一次,蔣介石憑仗十倍於紅軍的兵力,決定採取”長驅直入“的戰略,企圖把紅軍主力壓迫到贛江東岸,予以擊破,然後分路”圍剿“,全部摧毀中央蘇區根據地並完全消滅中央紅軍。
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分散在建寧一帶,遠離老根據地,而且苦戰後未得到休息和補充,總兵力只有三萬多人。
面對強敵壓境的形勢,毛澤東、朱德決定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避敵主力,打其虛弱”。
毛澤東和朱德率紅軍主力從建寧出發,繞道千里,到贛南興國集中,隨後,紅一方面軍和從贛江以西東渡的紅七軍會合,擬經萬安向富田北進,沒有成功,8月初,又折回興國西部,集中在以高興圩為中心的幾十平方里地區。這時,各路敵軍紛紛逼進,形成對紅軍半包圍態勢。
紅軍從敵軍中間四十里的空隙地帶向東突進。
國民黨軍趁紅軍分散做群眾工作之機,急速推進到蘇區根據地的中心地區,佔領了東固、富田、東韶、黃陂等很多地方。
如此之快的敵軍攻勢,紅軍始料未及。
毛澤東、朱德迅即將紅軍主力撤回蘇區應戰。
粟裕對當時的情景作了如下回憶:我軍三萬多部隊,接到命令後,兼程往回趕。有天晚上,透過敵方兩支部隊中間的一個約七公里半的空隙,如果順利地透過了,就進入蘇區了。為了嚴守秘密,部隊出發前把所有的火柴、電筒上的燈炮都“沒收”了,真是“人含枚,馬銜口”,連咳嗽聲都沒有。
三萬多人的大部隊,一個晚上,神不知鬼不覺地轉到了蘇區。敵人竟然不知道我們到哪裡去了。①在蘇區中心作戰,敵人成了瞎子聾子,誤把在南豐以南和東南地區的紅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以及在南豐以西宜黃以南地區的紅軍第三軍第九師認作紅軍主力,下令發動進攻。
紅軍主力部隊從蘇區中心的後部發動進攻,避敵強勁,擊其虛弱。
8月7日至11日,五天之間打了三個殲滅戰,斃傷、俘虜敵軍約一萬多人,從被動中取得了主動。
紅軍悄悄跳出敵人的包圍圈,休整待機。
敵人則如同一群瞎馬,在山林裡亂衝亂撞。折騰了兩個月,沒傷著紅軍的要害,卻喪失了三個師的有生力量。其餘部隊在蘇區軍民的襲擾下驚惶不寧,奔突不定,悲嘆“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與此同時,兩廣軍閥進軍湖南,向蔣介石示威。腹背受敵的蔣介石不得不實行總退卻。
紅軍趁敵人退卻之際,分路出擊,又殲滅敵人兩萬多人。
在國民黨軍隊撤退時,紅軍同蔣鼎文、蔡廷鍇部打了一個硬仗。三軍團①見《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第97頁。
打高興圩。粟裕所在的紅一軍團打老營盤。這兩支部隊是國民黨軍隊中戰鬥力較強的部隊,打得很頑強。打到最後,國民黨集中軍官、軍士,紅軍集中共產黨員、共青團員,進行肉搏戰。雙方傷亡很大,最後雙方都撤了下來。
在紅軍撤軍的路上,遇到了國民黨韓德勤部一個師。據粟裕回憶說:“像吃豆腐一樣,一下子就把它消滅了。”
在毛澤東的麾下打仗,粟裕有很深的感觸。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毛澤東、朱德同志指揮我們打了一系列勝仗,使我認識到,兩軍對陣,不僅是兵力、火力、士氣的較量,也是雙方指揮員指揮藝術的較量。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軍開始常處於被動,但只要指揮員善於運籌,可以馳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