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自從明歷二百五十年(公元1618年),滿人叛酋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叛明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中,帝國失去了太多的英傑,也經歷了太多的失敗。
明歷二百二十二年(公元1590年),接替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的高儀病逝之後,內閣中代表各地區勢力的大臣就新任內閣首輔問題產生嚴重分歧,“黨爭”由此爆發。
從長遠意義上看,“黨爭”的結果是好的。
正是在此時,出現了最原始的“黨派”意識,並且出現了“共盟黨”與“民業黨”的前身,而這兩個黨派將是帝國今後最重要的兩大黨派。
可是,從短期效果上來看,“黨爭”只會削弱帝國的實力。
更嚴重的是,“黨爭”導致帝國陷入了“無政府”狀態。
從明歷二百二十二年(公元1590年),到明歷二百二十八年(公元1596年),短短六年之內,先後有二十八人出任帝國內閣首輔,其中最短的只在首輔位置上坐了十一天,最長的也不到半年。
雖然被嚴重削弱的皇室並沒有藉此生亂,但是政府頻繁更迭,只會使帝國更加混亂。
可以說,這六年的時間,幾乎毀掉了張居正與高儀兩位首輔在十八年中創造出的所有成果。
當時,最嚴重的後果是,土地兼併出現了徹底失控的局面。
隨著中原,江南,兩廣,以及四川等地區的大量耕地被資本家與開明地主大量兼併,可開發的肥沃土地越來越少,需要更多牧場,更多耕地的資本家把目光投向了帝國周邊地區,以及那些還沒有開發,或者沒有完全開發的偏遠地區。
其中,東北地區就吸引了資本家的貪婪目光。
在資本勢力湧入之前,東北地區基本上處於原始的漁獵與農耕經濟時代。一是東北地區氣候寒冷,不太適合種植農作物。二是生活在東北地區的主要是少數民族,思想不開發,很難接受新興的資本主義。三是交通不方便,運輸成本巨大。
只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從明歷二百一十九年(公元1587年),廣東籍資本家黃爵新在遼陽建立第一個種植園開始,到明歷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東北地區的種植園與牧場的數量激增到了三百五十二個。
隨著資本經濟的擴張,所產生的必然是大量失去了生活來源的原住民。
其中,大量出現的牧場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居民的影響最為巨大。另外,資本家追求高額利潤的貪婪行徑,比如透過壟斷來壓低物產的價格,也嚴重的激化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
比如,在明歷二百一十年(公元1578年)的時候,一張產自東北的貂皮能夠賣到一兩白銀,或者換取一石大米。到明歷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的時候,同樣一張貂皮只能賣到十錢,或者換取十斤大米。
結果可想而知。
在資本家圈地的時候,少數民族居民失去了牧場,失去了獵場,失去耕地。而資本家的壟斷經營,更是讓少數民族居民入不敷出,甚至難以果腹。
如果當時帝國的政治局勢相對穩定,也許後面的矛盾就不會爆發。
畢竟,在張居正與高儀執政期間,為了保證帝國的穩定,兩人都採取了保護少數民族的政策,並且儘量緩和國內的民族矛盾。
問題是,動盪不安的帝國內閣政府根本無法約束不法商人的掠奪行為。
當然,帝國軍事部門在東北地區採取的高壓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努爾哈赤發動反叛之前,東北地區先後爆發了大大小小數十次叛亂。這些叛亂無一例外的被鎮壓了下去,組織叛亂的匪首,以及參加叛亂的匪眾都受到了最嚴厲的懲罰,甚至連其族人都受到株連。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明歷二百三十九年(公元1607年)到明歷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期間的十年中,就有六萬七千八百三十六名東北少數民族居民被以叛國罪處死。同期,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也從一百八十三萬銳減到了一百一十七萬。
也就是說,努爾哈赤的叛亂並不是偶然事件。
同樣的,因為頻繁的叛亂,所以努爾哈赤這支由滿人組成的叛軍並沒有受到當局的重視。
歷史證明,努爾哈赤絕不是個普通角色。即便在發動叛亂七年之後,也就是明歷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25年)的時候,他在寧遠城外被平湃統帥袁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