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詼潭淌�曛�冢��攪慫�械吶分薰�遙��ǖ��諞惶ㄕ羝��撓⒐��
明歷四百零九年(公元1777年),松江機械廠製造出了帝國第一臺蒸汽機。
到明歷四百一十六年(公元1784年),短短七年間,帝國江南地區已經有二十八家以蒸汽機為動力的紡織工廠。另外,帝國的資本家首先將蒸汽機應用到了紡織業以外的產業中,比如冶煉,鑄造。
到明歷四百三十二年(公元1800年)時,帝國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
也就是說,僅僅花了二十三年,帝國就初步完成了工業革命,蒸汽動力成為了工業生產中的主要動力。
同期,歐洲的工業革命才剛剛起步!
大明帝國並沒有停止前進,新到來的“大工業時代”也不會讓帝國停下前進的腳步。
隨著蒸汽動力的大規模應用,相關行業,特別是運輸業成為了工業革命中下一個發生劇變的產業。
實際上,運輸業一直是帝國工業生產的瓶頸。
工業革命的二十三年間,帝國國內物資運輸總量激增四十五倍,遠遠超過了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
比如,當時產自江西與湖南的鋼鐵需要運送到江南地區的鋼鐵廠,而鋼鐵廠生產出來的鋼鐵需要運送到造船廠,機械廠等等製造工廠,而製造廠生產出來的產品還需要輸送到帝國的各個城市,乃至世界各地。
以往,水運起到了關鍵作用。
問題是,內河水運的總運量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提高運輸能力,大量生產原料與工業成品都無法及時的銷售出去。同樣的,如果不能改變以內河航運為主的運輸方式,就無法擺脫將工廠建立在水網密佈的南方地區的問題。
新的,更高效的,運能更強的運輸方式成為了當務之急。
這時候,蒸汽機成為了唯一的解決方法。
當然,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歐洲人。
公元1810年,英國工程師斯蒂文森提出了“軌道運輸”的概念,即開發一種以蒸汽機為動力,在特製軌道上執行的車輛,從而大幅度的提高陸路運輸的效率與運能,改變以水路為主的運輸方式。
當這個想法傳到大明帝國的時候,立即引起了一個人的“共鳴”。
他就是查維壅。
經過三年的努力,查維壅製造出了第一臺試驗型蒸汽機車。隨後,他又花了一年的時間論證修建鐵路的方案。
明歷四百四十六年(公元1814年),查維壅帶著他的設計方案前往帝國京城。
三個月後,帝國內閣政府採納了查維壅建造鐵路的方案,並且由中央政府撥款一百萬,江蘇地方政府撥款五十萬,民間籌集五十萬金元,總共投資二百萬金元,修建從松江(當時松江還沒有成為直轄市,屬於江蘇省)到無錫的貨運鐵路。
當然,比起幾百年後四通八達的鐵路來說,這條鐵路根本算不了什麼。
其最大設計執行速度僅僅每小時五十里(約合每小時二十五公里),正常執行速度只有每小時十八里,也就是說,不比人步行的速度快多少!
可是,這卻是劃時代的進步。
經過三年的勘察與施工建設,到明歷四百四十九年(公元1817年),松錫鐵路正式通車。
當時,很多人都抱著懷疑的目光看待這個新生事物,甚至有很多人相信,這只是帝國政府搞的一個“面子工程”,會像以往修建的那些皇陵一樣,逐漸被人們淡忘。
可是誰又能夠想到,在未來的一百多年內,鐵路將取代公路,成為陸上主要運輸方式?
從此,人類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歷史以不可阻擋的滾滾之勢將人類文明帶上了一個時代的巔峰!
序 不一樣的歷史 第十二章 … 明歐戰爭
波瀾壯闊的海面上,一支懸掛著金色騰龍旗,由四十多艘戰列艦,六十多艘巡洋艦組成的龐大艦隊乘著東南風,向北快速航行著。
北大西洋上,五月分就颳起了東南風,確實非常反常。
難道,這是一個不好的徵兆?
旗艦艦橋上,一名身著海軍藍將領服的中年人抬頭看了眼桅杆頂端的“風兜”,目光再次回到了前方霧氣籠罩的海面上。
三天了,整整三天,仍然沒有追上!
中年將領的神色極為嚴峻,對於瞬息萬變的戰場來說,三天的時間足夠改寫歷史。可是,他卻率領艦隊在大海上浪費了這寶貴的三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