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部分(第2/4 頁)
和平,加強國家與民族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全球貿易與經濟發展的國際性組織。
當時,這個提議得到了幾乎所有國家的支援。
只不過,在涉及到細節問題,特別是與各成員國的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細節問題的時候,仍然出現了很多矛盾。
比如,該國際機構的許可權到底有多大,是一個擁有實質性權力的機構,還只是一個為國與國之間交流與溝通提供平臺的機構?再比如,該機構由誰主導,成員國的權利該怎麼分配,是否需要涉及到協約國集團成員國等等。
當然,沒有一個國家反對成立這樣的國際性機構。
畢竟,透過政治與軍事同盟建立起來的國家間組織與集團,只是戰爭的推動者,而不是和平的捍衛者。殘酷的事實已經證明,必須改變以往的同盟方式,為促進國際交流,解決國家間矛盾提供一個進行外交磋商,以及國際調解的平臺。
隨後,蕭鼎昆決定將戰後的重建援助與該國際機構掛鉤。
到此時,問題就變的非常的簡單了。
隨著戰爭走向收尾階段,不管是戰敗的協約國集團成員國,還是戰勝的同盟國集團成員國,都希望在戰後從帝國獲得戰略援助,以完成戰後重建,恢復國內經濟,解決國內矛盾,保持國家的穩定與團結,為戰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不說別的,當時最渴望獲得帝國援助的就是德國!
七年的戰爭,已經讓德國不堪重負。雖然在戰爭後期,透過從法國、俄羅斯等戰敗國進行壓榨式的掠奪,使德國堅持了下來,甚至改善了國內的經濟環境,但是德國要想成為歐洲老大,就不可能透過壓榨地方式去獲得戰爭利益,更不可能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吞併法國等戰敗國。如果德國繼續加大掠奪的力度,只能使法國與俄羅斯背道而馳,走上再次與德國對抗地道路,從而使德國在歐洲遭遇新地挑戰。
此情況下,德國只能指望帝國的戰略援助。
而在第三次同盟國首腦會議上,帝國已經明確提出,將在戰後向同盟國集團成員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當然,後來援助範圍迅速擴大,連協約國集團的戰敗國都得到了相應的幫助。
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蕭鼎昆才使出了撒手鐧。
將成立國際性機構與戰後重建援助掛鉤之後,不管是德國,還是其他國家,都不可能拒絕帝國的提議,更不可能直接與帝國對著幹。
當然,很多細節問題仍然需要解決。
比如,該國際機構的權力應該怎麼實施,是由帝國說了算,還是由所有國家透過投票表決地方式說了算?如果僅僅只是帝國的“一言堂”,那麼其作用性必然非常有限。相反,如果是一個民主性質的國際機構,那麼各成員國的分量到底有多大?
這些問題,也是蕭鼎昆,或者說是帝國內閣政府必須解決的。
當時,戰爭還沒有結束,且帝國必須維持同盟國集團地穩定與團結,因此在確定相關成員國的發言權的時候,就必須優先照顧同盟國集團成員國。
畢竟,這個國際機構是由同盟國集團發起的,而且同盟國集團成員國都在戰爭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理應在戰後的新國際機構中佔據重要席位,而不可能讓那些戰敗國把持新的國際機構。
此情況下,帝國首先與德國等盟國達成協議,決定了該國際機構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就是用來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且能夠進入該組織的都是具有世界影響力,具有強大軍備力量地同盟國集團成員國。
最初的時候,只有帝國、德國、土耳其與義大利被確定為該組織地成員國。
可是,隨著戰爭結束,特別是在美國投降之後,將協約國集團成員國排除在該機構之外,顯然不太現實,而且也只能使該機構成為另外一個“同盟國組織”,無法從根本上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另外,隨著越來越多地國家加入了同盟國集團,該組織僅設四個成員,也不可能從根本上確保同盟國集團成員國的利益。
最後達成地協議是,帝國、德國、土耳其與義大利為該組織的常任理事國,對一切涉及到了安全的重大國際事務都擁有一票否決權,然後再挑選八個其他國家成為輪換理事國,以每二年更換一半的方式,組建安全理事會,負責處理國際安全事務。
核心機構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意見之後,其他問題的協商工作也進展順利。
當然,小麻煩還是無法避免的。
比如,當時德國就認為,應該為其具有獨立行政權的東普魯士地區在全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