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情不順利就自怨自艾,那就會陷入惡性迴圈——由於沒有信心而不敢面對困難,困難越來越多,你對自己就越來越沒有信心。你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我前面講的那個聽講座坐在後面的例子,就可以反其道而用之:開會的時候,你故意讓自己坐到前面,可能剛剛開始的時候你感覺很尷尬,但慢慢的,坐到前面就會成為一種習慣,你會很喜歡這種坐到最前面的感覺的。上課的時候,老師提問,你不管知道不知道,都先勇敢地舉手,站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目光聚集在你身上會讓你渾身不舒服,但慢慢的,你就會覺得讓所有人聽你講話的感覺棒極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相信自己,才能把握命運(下)
(1)對自己說一些鼓舞的話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丹尼斯·威特利在他的名著《鑄就贏家的心理品質》中寫道:
提高自我評價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自己平時的優點大聲地複述給自己聽。對自己性格中的長處、出色的成績,都要給予肯定的評價,並把這些評價貫注到自己的大腦裡。這種評價帶給你的印象越強烈,你那潛在的自我越會被髮掘出來。
成功者每天都對自己說:
“我行”;
“我正期待著……”;
“這次要幹得漂亮”;
“比上次情況好多了”等。
他自言自語,是為了勉勵和激發自己。而失敗者則不然,他們情緒低落,思想就變得很消極,語言也立即變得微弱,他們會說:
“我嘛,本來就不行”;
“我壓根就不成器”;
“那時候本應該……”;
“那次要是那樣,說不定……”等。
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總有一個習慣,每當碰到我做不出來的題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這麼難的題目,連我都做不出來,別人自然更做不出來,不用害怕。”遇到難題花了很多時間才做出來的時候,就對自己說:“這麼難的題目,居然被我做出來了,這麼巧妙的方法別人肯定想不到,嗯,這下又比別人多拿了十多分。”遇到很簡單的題目,很快做出來了,我就想:“哎呀,這麼簡單,看來這次考試我是非考高分不可了。”總之,每做一道題,我就這樣從各個方面鼓舞自己,這樣,一張卷子做下來,不論難易,我都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2)將失敗歸咎於客觀原因,成功歸功於主觀原因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專家馬丁·塞利格曼在對一個大城市的保險推銷員進行長期調查後發現,在工齡較長的推銷者中,積極思考者比消極思考者要多推銷37%的保險,而在新僱傭的推銷員中,樂觀主義者則多推銷了20%。
塞利格曼指出,樂觀主義者成功的秘訣在於他們的“解釋方式”。出了問題之後,悲觀主義者傾向於自責。他說:“我不善於做這件事,我總是失敗。”樂觀主義者則尋找漏洞,他責怪天氣、抱怨電話線路、甚至責怪別人。他認為,是那個客戶當時情緒不好。當一切順利的時候,樂觀主義者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而悲觀主義者則認為這是出於僥倖。
如果你一直成績都不錯,而是某一次考試考差了,固然需要找點主觀原因來尋求改進,但是也不妨找點客觀原因來鼓舞自己,比如“考試前的晚上隔壁打麻將聲音太吵,沒有睡好。”“天氣不好,影響了心情。”甚至還可以抱怨一下老師出的題目太變態,不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的基礎知識很紮實,如果他真的按照教學大綱出題,我肯定會考的不錯的。”
(3)儘量避免用消極或否定的詞語
法國醫學家埃米爾·庫恩博士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少說帶有負面因素的措辭,儘量減少負面措辭對自我的刺激,可以有助於治療各種疾病。比如說:“痛苦消失、痛苦消失、痛苦消失”,則比不上說:“痛苦消失、消失、消失。”因為前一句說了三遍“痛苦”,而每一次都可以使病人聯想起痛苦,從而加重心理負擔,而後者則只說一遍,而後面又連說三個“消失”,這樣說完,就感到病完全好了一樣。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之前曾經用上萬種材料做燈絲,但都沒有成功。曾經有人這樣問他:“你已經失敗了一萬次,你打算怎麼辦?”愛迪生說道:“我並沒有失敗一萬次,我只是發現了有一萬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
養成使用積極語言的習慣,拒絕不停地自我抱怨,試著將所有的否定句和疑問句都改成肯定句,這將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一點一滴地賦予你積極思考的習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