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上話的人,無不有子弟在族學就讀,張家又是在花自己的錢,嘀咕幾句也就算了。
不過,這事關係到上百萬錢,在張家不算什麼,卻也不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於是,在張涵回家時,被張王氏唸了好久,又被張昭審問了一番,卻都被他撒嬌打賴混了過去。
張昭的心思頗為複雜。族學陰謀論,他是不說了,但不說不等於不想。張何與張涵之間,他肯定偏向孫子,老人家都是隔輩親。再說了,張涵胸懷大志,辦事有章法有分寸,比張何強多了,更合張昭的心意。
況且,旁觀者清。張昭也有意縱容,冷眼旁觀,看張涵意欲如何行事,以看清楚他的心性如何。所以,張涵既不肯說,張昭也就不問了。
當然,為了給張涵揚名,以及族學的開銷,張昭一口氣花掉了一千三四百萬錢,面不改色,也充分反映了一件事——張家有錢了。
在建寧三年(170年)中,張家組建商隊以後,財政收支立竿見影得到了好轉,張昭的手頭非常寬裕。
白酒和白糖都是價格昂貴的奢侈品,無論在大漢國,還是在塞外均深受歡迎。尤其是烈性白酒,更是在邊市上引起了轟動,令生活在北方苦寒之地的烏桓、匈奴等各族人痴迷不已。在幽並兩州的邊市上,度數約在五六十間的烈酒,一二斤就可以換得駿馬一匹,而一匹駿馬在內地則可賣到十幾萬錢。其中的利潤之大,可見一斑。
國都雒陽、南陽宛縣、齊國臨淄和穎川陽翟四地,都是歷史悠久的繁華都會,除雒陽外,距離魯國又都不遠。在去年上半年,張家以他人名義陸續在四地各開設了一家酒樓,有炒菜和美酒作招牌,酒樓迅速便以美酒佳餚而聲名遠揚,成為當地最著名的高檔酒樓之一。
炒菜使用的是豆油,張涵設計了一個壓榨機,利用水力來壓榨豆油,再經過多層過濾,確保一點兒渣滓也沒有。為了保密起見,豆油不叫“豆油”,而稱之為“瓜油”——號稱油瓜所出,一瓜剖開皆是瓜油。調味料也是在張家磨成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後,再送往酒樓使用。
張家每年都要派專人給張讓等人送禮,雒陽酒樓開張時,張家乾脆給張讓送了三層乾股。這只是個名目,張讓不怎麼在意,有也好,沒有也罷,張家每年都不會少給他送禮。不過,張家禮物源源不斷,張讓也就笑納了。
張家經營商隊和酒樓,十分需要張讓這個招牌,萬一有賄賂行不通,或者官吏過於貪婪時,也可以小小的威脅利誘一下。
酒樓買賣興隆,日進斗金,張昭本想在長安、邯鄲、燕薊、成都、壽春、番禺等都會,再開設幾家。可惜,張家缺乏合適的人手,心有餘而力不足,只好暫且先放下。
還有瓷器和張氏紙。
瓷器去年才開始研製,生產時間較短,還沒有形成批次生產能力,張家商隊也沒有形成銷售網路,暫時還在籌劃中。關鍵在於,瓷器這東西利潤豐厚,很引人注目,張昭正猶豫是否給素有往來的幾個商人分一杯羹。到時候,既可以利用其銷售網路,也可以利用其人脈。
根據天書記載,張家在博山東北,淄水西北,找到了合適的瓷土,並在當地高價買下了大片土地。然而,張昭總覺得不保險,正在活動,要為丁跬買個齊國相。當今皇帝雖然還沒有公開賣官,但有張讓的關係在,只要肯花錢,買個國相併不是什麼難事。丁跬為官多年,資歷上並沒問題,並事情就更容易了。
藉著《張氏子娛母故事集》的出版,張氏紙也一舉成名。不過,紙坊此時也以生產磨漿紙,供應族學使用為主,只少量對外來商隊提供張氏紙,進行試銷。家裡有個造紙坊,能生產好紙,是件風雅之事。但把張氏紙交給自家商隊出售,就有些過分了。張昭盤算下,覺得為了這點兒小錢不值得,就賣給往來的商隊了。
這兩樣東西,還沒有掙到多少錢,但二者前景無可限量,利潤豐厚,也是一目瞭然,人所共知的。
況且,卞東莊的鐵產量,這兩年來也有了大幅增長,基本可以滿足張家自用。而海曲莊的鹽產量,也在迅猛增長中,預計今年年底便可以滿足張家的自用。
去了這兩項大支出,又有了上述進項,張昭不僅攢夠了開墾所需的開支,還大大賺了一筆。手裡有了錢,張昭事情自然就闊氣許多。
何況,熹平元年(172年)的天書裡,還記載了鏡子的製法。
張涵知道銀鏡反應,但他做實驗時,用的是實驗室備好的藥品,他並不知道硝酸銀溶液是如何從無到有製造出來的。所以,天書記載的鏡子是錫汞鏡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