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2/4 頁)
麼,仲卓,是要搶親嘍?”
張超這才醒覺,自己已在不經意間露了形跡:
“主公休要取笑我了,孫伯符不是不識時務的人……”
“怎麼?”
“自獻帝東歸已來,天下已呈現一統的趨勢,。這是天下大勢,不是哪兒一個人可以逆轉的!”
張超說到此處,忍不住長身而起。
“哦?”
張涵不置可否。
“主公自青州起家,進吞河北,掩有燕代,羽檄所至,幷州頃刻平定。在此之前,黃巾數起,主公平之於反掌之間。其後,北逐諸戎,掃平東夷,南安中原,西迎天子,聲威所及,天下為之震撼。
今時今日,主公佔據大漢半壁江山,治下人口兩千餘萬,谷積十年,帶甲百萬。主公免徭輕賦,兵鋒所向,民眾沒有不望風景從的。相比之下,各路諸侯治下人口千萬,帶甲百餘萬,民眾不堪盤剝,士兵厭倦戰爭,縱然諸侯齊心協力,勝負也是未定之數。
況且,東迎天子,號令諸侯。此時大義在身,豈能容諸侯協力?!”
張超思考這些已經很久了,這時一吐心中塊壘,只說的眉飛色舞,神采飛揚。
張涵也覺勝券在握,但聽他在那裡拍馬屁,忍不住笑道:
“仲卓,這話就說過了。
天子東歸,誠然一大幸事。但是,其中有利也有弊。固然,袁紹身居百戰之地,而民不聊生,不足畏懼;然而,我不曾引兵南下,也未嘗不是擔憂諸侯恐懼之下,聯合起來,從而使戰亂綿延……”
張涵說的謙虛,但觀他笑容可掬,張超便知他心情很好。於是乎,馬屁自是滾滾而來:
“主公英明,這話卻是過於謙虛了。
天下大勢如此,誰人不知,哪個不曉。關中馬騰、韓遂,多次進犯長安,是多麼桀傲不遜,但主公一派使者陳說利害,便都遣子弟入朝為侍;袁紹四世三公,關東主盟,又是多麼顯赫,但主公一下詔旨加以譴責,便迫不及待上表陳情;如此種種,數之不盡。
主公不曾興兵淮南,無非是害怕孫伯符趁機進佔丹郡陽,據江東割東南而已。孫伯符初起之時,我也曾留心過,但只覺他運氣好罷了……”
張超搖頭晃腦,讚歎不已。雖是馬屁,但他也確是相當佩服,以孫策的才具,一旦作大後患無窮。現在嘛,就算袁紹再不爭氣,孫策也休想從中漁利。兩軍勢均力敵,張涵坐山觀虎鬥。鋤強扶弱,行俠仗義,也是華夏的傳統美德——總要讓他們兩敗俱傷才好。實在不行,張涵出兵東南,也足以控制住局勢。
“行啦,行啦!仲卓,這話便不要再說了,傳出去白白讓人笑話。你既然看好孫伯符,那也由你便是……”
張涵還真沒看好孫策,在他看來,野心勃勃的附馬不免令人放心不下。溫文爾雅風流倜儻的周瑜,相對更好一點。當然,這純屬張涵臆測。
“對了,孫伯符聽說相貌生得極好,不知仲卓見到他時,他可曾塗了脂粉?”
汗!張涵也是有八卦之心的。在這個時代,有教養的男人們塗脂抹粉也是慣例,只是他想象不出,小霸王塗粉的模樣……
“主公,張幽州不肯從中調解,那前會稽郡太守王朗……”
張紘這話卻是冤枉張超了,他可不是不肯調解。反之,張超極為希望能介入其中,請兩家罷兵,各自退回,另行任命揚州刺史、丹陽太守等。但張涵在江北,孫策都覺得是個大威脅,如何肯讓他把手伸過來,自是婉言謝絕了張超的‘好意’。
“嗯,回頭命人把王朗送過江去……”
孫策微覺失望,但他還真沒把王朗放在心上。再說,張涵想要,給了便是。待獻帝下了詔旨,孫策也一樣要給的。而且,孫策此刻勢弱,自然要賣張涵這個面子。
“……”
張紘鬆了口氣。此時,孫策與袁紹勉強維持了均勢。張涵無論是實力,還是大義,都不是孫策能得罪起的。
……
幾人商議了一番張超此行,都覺他心懷叵測。有這樣一個變數在身畔,秣陵的勝負卻不是關鍵了。一旦兩軍分出了勝負,難免張涵不會揮師南渡。明白了這一點,孫策很快下定了決心:
“哼哼,大將軍想要坐山觀虎,卻沒有那麼容易!
公瑾,秣陵這裡就託付給你了。
子綱,公瑾年輕,有事還要你多費些心思……”
孫策躬身對著二人行了一禮,兩人連忙起身避開:
“主公但請放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