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1/4 頁)
而且,江東四大姓顧、陸、朱、張,人口眾多,控制著大量的土地,家族與家族之間有著千絲萬縷地聯絡。孫家起於微寒,孫策才能出類拔萃,有人支援他。但是,慧眼識英雄的,終究是少數。世家大族中,依然是以瞧不起孫策的人居多。世家大族就是地方勢力,他們瞧不起孫策,誠可謂人心不附了。一旦會稽、錢塘等地有變,只怕頃刻便趁席捲之勢。
此時此刻,孫策最需要的,就是緩衝時間。必須穩住局勢,掃平祖郎、嚴白虎等,沒有了後顧之憂,孫策才能與袁紹爭雄。不然的話,孫策再能打,四面起火,八方漏風,他也堅持不住。
因此,對於張涵的使者,孫策自然很是重視。張涵派遣了太尉楊彪到袁紹那裡,卻派了自己地從兄張超到孫策這兒——這本身就是一個態度,孫策等人難免有些許期盼。
殊不知,張涵對孫策,可比袁紹重視多了。
以張涵看來,袁紹在太平年間尚能成就一番事業,十有八九會象先祖一樣,做到三公的位置。在亂世之中,袁紹便前途無亮了。簡而言之,袁紹是收買士心,政策向豪族大姓傾斜。東漢的豪族大姓勢力本來就很強,袁紹又待之分外優容,結果可想而知。袁紹在豫州這幾年來,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豫州人逃往州邊各州。當然,遇到災荒,逃難者就更多了。
在這一方面,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豪族大姓為代表的地方勢力,是所有統治者都要面對的問題。他們把持地方,蓄養私兵,魚肉鄉里,橫行不法;他們掌握土地,控制民眾,代表社會輿論;他們人才輩出,所有官吏都出自其中,他們就是大漢國的統治階層。
一句話,統治者離不開豪族大姓,卻也不能不防備他們。
除了袁氏兄弟,各路諸侯對這些地方勢力無不是又打又拉,只有手段略有差別而已。公孫度如此——遼東一郡之地,他夷滅百餘家,豪族大姓十去七八;劉表如此——一入荊州,便誘殺宗賊數十,吞併其部曲;張涵也如此——既往不咎,新犯皆以法誅。這些年來,因私兵等不法行為而破家者也有數百之多。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失敗了,不是軍事能夠彌補的。這是袁紹的致命缺陷,他兵再多將再廣,張涵也不放在眼裡——袁紹佔據豫州,山陽和和 臺都控制在張涵地手裡,戰略要地盡在人手,地理上並沒有可恃之處。
相比之下,秋毫無犯的孫策更值得注意。況且,孫策實是少有地優秀將領。參謀室研究過他這一年來的戰例後,專門給孫策作了一份檔案。孫策的能力非凡,可見一斑。張涵是斷然不肯讓人割據東南的。換言之,不能讓袁紹佔據東南,孫策也是休想。
正文 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江東'下'
“聯姻嘛?”
看著張超的笑臉,張涵若有所思。好久未見這熟悉的笑容了,想當初,張超想要在他身上佔便宜的時候,便每每笑容可掬。那時張涵見的多了,久未相見,張涵不覺有點親切,小心地試探說:
“這人懸可不易定呀?”
“是呀,”張超小心翼翼地用眼角的餘光觀察張涵,“孫伯符才具非凡,胸中自有丘壑,恐怕不是良配,但是,為了羈絆孫策,聯姻卻是上上策……”
張超出使江東,見過孫策之後,便返回了信都。袁紹那裡,張涵是以楊彪為使者的。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但袁紹在主盟關東的時候,沒少殺董卓派出的朝中大臣。有此先例,張涵自不放心張超去冒險。
至於楊彪,張涵絲毫沒有在意。這老頭不聲不響,卻與宗正劉虞關係密切,在朝中很是礙眼,張涵找個由子免了楊彪的太尉,把他打發出去當使者,巴不得他死在袁紹那裡,也好多個藉口。遺憾的是,袁紹沒有如張涵所願。舒縣久攻不下,頗有雞肋之感。揚彪稍為調節,袁紹便順水推舟,應承了下來。將圍困舒縣的軍隊調往丹陽,前去討伐孫策。
“也是,能力越大,心便越大,孫伯符不是願意久居人下的人……”
張涵對子女的寵愛也是有數的,在子女的婚事上,多以子女的意願為主。孫策不是良配,自然要在親近的族人中選擇物件了。張涵心中暗笑,面上卻不露聲色:
“這些說來還早,孫伯符胸懷大志,只怕不是那麼容易答應聯姻吧?!”
“孫伯符嘛,由不得他不答應!”
張涵並沒反對,張超不由鬆了口氣,嘴角露出一絲微笑——這就成了!至於孫策,張超並不是很在乎,以他看來,孫策沒有多少選擇。
“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