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2/4 頁)
身邊的親信、朝中不遜的大臣,張涵可沒那麼客氣。前者多被誅戮,後者則全被貶斥。空置出來的侍中等近職,張涵皆從親信及其子弟中選拔。此外,張涵還想以許陵為大司農,項奉為少府。
不出數月,朝中重臣已更替近半,獻帝終於壓抑不住怒火,大發雷霆,不肯下詔。張涵想到要抰天子令諸侯,這才退讓了半步,不更換少府了。反正,獻帝的府庫空空,全賴張涵供給,少給他一些也就是了。
建安元年,獻帝下詔給袁紹,責備他:“地廣兵多,但專門結黨營私,連兄弟也不顧忌,只是擅自互相討伐。”
同時,獻帝還下詔給孫策。重申了孫堅當初地功績,拜孫策為騎都尉,領吳郡太守。獻帝感念孫堅修復漢朝諸皇陵,又准許孫策襲爵烏程侯。
這時候,袁紹依然是張涵主要對手。而孫策在揚州的聲勢不小,但他初起兵,勢力終究薄弱了些兒。張涵當然要幫孫策一把,以便能讓雙方地戰爭持續下去,從而削弱袁紹勢力。
袁紹大是光火,卻也無法置之不理,只得上書替自己辨解。但是,袁術屢戰屢敗,勢力萎縮至南陽一郡,早不復往日驕狂。而呂布兵強,袁術依靠他抵禦袁紹,也頗害怕他奪取南陽。因此,袁術私下裡也常遐想民間流傳的 言“代漢者當塗高”,表面上卻沒有不軌地行為。袁紹的自陳表,多少便顯得有些無力了。
說起孫策,還要從孫堅說起。
興平元年(194),孫堅被曹操設計殺死時,孫策已在父親帳下效力了。孫堅死後,袁術便想吞併孫堅的部曲,雙方爭奪的很是激烈。孫堅的舊部朱治見袁術為政混亂,對待下屬刻薄,就勸孫策返回故鄉,去佔據江東。
於是,孫策便向袁術請求說:“我家在江東地區對人民有舊恩,我回到家鄉去召募兵馬,可以集結起三萬兵眾,我將父親遺體安葬後,便率領這些人馬去進攻丹陽,來輔佐將軍平定天下。”
袁術知道孫策對自己心懷不滿,但由於當時袁紹佔據了九江郡,丹陽太守周昕舉郡依附袁紹,會稽郡太守王朗和廬江太守陸康,各守在本郡,袁術認為孫策不一定能將他們擊敗,於是同意了孫策的請求,並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
袁術算的很明白,孫策回鄉,必須從江夏和廬江經過,不可能帶著太多人馬。
興平二年(195)年初,陶謙舉州投降張涵。陶謙的部將筰融抵抗戰敗後,帶著大批人馬逃過大江。筰融軍的軍紀很不好,攻破丹徒後,縱兵洗劫。曲阿人心惶惶,孫策適時而動,一呼百應,以父親舊部和願意跟隨他的賓客為骨幹,迅速在曲阿拉起了數千兵馬。擊潰筰融後,孫策宣佈對筰融舊部鄉曲既往不咎,願從軍者都免除徭賦,旬日間應者雲集。孫策既得了人馬,又得了錢財,勢力迅速壯大起來。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孫策沒有一天不念著曹操的名字。但是,他深知自己力量薄弱,尚不足以與曹操爭雄,他沒有進攻丹陽郡。反而,棄了曲阿,引兵南下。
孫策輾轉作戰,戰無不勝,沒有人能抵擋住他的攻勢,百姓聽到孫策將要到達,全都失魂落魄;各地官員棄城出逃,躲到深山之中。及至孫策到來,軍隊奉有命令,不敢進行擄掠,大軍過境秋毫無犯。於是民心大為歡悅,爭先用牛肉和美酒去慰勞孫策地軍隊。孫策相貌英俊。言談幽默,性格豁達,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善於使用人才。因此,無論士大夫還是一般百姓,凡是見過他的人,都為他盡心盡力,樂意為他效死。
孫策的崛起。迅速引起了曹操的注意。然而,興平元年的旱蝗大災,影響很大。曹操不僅要在兩郡籌集糧草養活自己,還要支援大批糧草給袁紹。在當年的糧食未收下來之前,曹操實無力出兵討伐孫策。有了這個緩衝時間,孫策整軍備武。的勢力得以鞏固。
在不長的時間裡,孫策就趕走吳郡太守許貢,佔據了吳郡全境。並聯絡了會稽郡太守王朗、廬江郡太守陸康和山賊嚴白虎等,希望能共同對抗袁紹勢力的入侵。當然,各方勢力間矛盾重重,聯絡起來很是困難。以孫策而言,他對富裕的會稽郡,就頗為覬覦。
待到收穫了糧食,曹操想要興兵討伐孫策的時候,袁紹卻來了命令。召他前去迎接獻帝,另派了顏良統兵。顏良可沒有將孫策這毛頭小子放在眼裡。他將首要目標放在了廬江郡。丹陽郡、九江郡和豫州從三面包圍了廬江郡,換言之。袁紹的防線拉的很長。佔據廬江郡,將會大大改善這一形勢。從這一點看,顏良的選擇並沒有錯。
然而,廬江郡太守陸康非是常人,不僅將廬江治理的很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