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3/4 頁)
——這也是顏良先攻廬江的原因之一,而且精通軍略。陸康在廬江省徭輕賦,賞罰分明,極有恩信。吏民皆願意效死。對袁紹的進攻,他早有所準備。顏良攻到舒縣城下。就打不動了。
大漢國當時對於攻城,沒有太好的辦法。投石車張涵新‘發明’不久,尚未普及。而外界的仿製品,質量很差——大約能把百十斤的石頭投出兩百步而已,歸堅城的損害不大。舒縣城池堅固,糧草充足,又上下一心。在這種情況下,顏良沒有一年半載的圍困,等城裡把糧食吃光,全憑人命往上堆,是很難攻克的。技術條件就這樣如此,不是顏良無能,換誰都一樣。
順便說一下,陸康是陸遜地叔祖;周瑜家就住在舒縣,孫策也曾在舒縣住了好幾年。但是,陸康是江東望族,很瞧不起小戶出身的暴發戶孫策。在孫策前去求見時,不肯親自見他,只派了個主薄敷衍他,兩人心裡有點芥蒂。
閒話少說,書歸正傳。
顏良遇到硬骨頭,兩軍相持不下。孫策抓住這個有利戰機,立刻引軍進攻會稽郡。
會稽郡有山賊嚴白虎和會稽郡太守王朗兩大勢力,嚴白虎胸無大志,孫策選擇先消滅王朗。會稽郡太守王朗親自率兵守在固陵城。固陵城又名越王城,是位於浙水之濱地軍事要塞,非常堅固。孫策連攻數次,也不能攻克。他的叔父孫靜就勸說他,從南方二十多里外地查渚渡獎,繞過固陵,直接進攻固陵後面的餘暨和山陰諸縣。孫策聽從了他的建議,果然取得了大勝。王朗渡海而逃,孫策一路追擊到東冶,大破王朗軍,王朗被迫投降。
平定了會稽郡,孫策轉過身來,便開始猛攻丹陽郡。孫策不愧是小霸王,袁軍雖有了準備,卻也抵擋不過,從於潛到丹陽,孫策連戰連捷所向披靡,丹陽郡太守周 領兵迎戰,孫策一戰大破之。袁紹吃了這個虧,立刻就急了。
前文曾經說過,為了防範張涵 臺的大軍,袁紹在九江郡的鐘離和壽春屯有重兵。這時候袁紹也顧不得許多,就用在孫策身上了。
兩軍在丹陽郡,從秋天一直打到第二年春天,也沒能分出來勝負。不過,隨著袁紹源源不斷的援兵,加之,曹操也敗了回來,孫策慢慢就支撐不住了。畢竟,孫策起兵不久,兵力遠不如袁紹,能戰成這樣,是因為袁紹幾面受敵,不能全力以赴。當兩軍相持不下時,其它方面的差距決定了兩軍勝負。
孫策年紀輕輕,門第不高,為江東世家所看不起——陸康便看不起他。而袁紹四世三公,名聲可不是損策能比較的。袁紹全力拉攏這些世家望族,又聯絡會稽嚴白虎、涇縣大帥祖郎等豪強,大肆給他們封官許願。
總之,待到獻帝下詔的時候,孫策的形勢已經很不妙了。張涵一面下詔譴責袁紹,製造輿論;一面派遣使節,前往調節,並動員了 臺和山陽地駐軍,擺出一幅要大舉進攻的架勢。這才迫使袁紹放緩了攻勢,暫時穩住了局面。
山雨欲來風滿樓,江東的形勢是一觸即發。張涵的使者便在這個時候,來到了江東。
正文 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江東
行出十餘步,張超忍不住回頭望了望,孫策並沒有離開,見他回頭,還滿面春風地向他頜首示意。張超微笑著點點頭,便頭也不回地昂首離開了。
‘孫文臺人才也普通,想不到,卻生了個好兒子……’
張超忍不住在心裡唸了幾句。四十出頭的年紀了,張超卻依然覺得自己正年富力強。可是,看見了孫策,不由他不嘆息:
‘後生可畏呀!’
七尺四寸,在南方人裡算是高個子,可在北方人裡,不過是中等身材。然而,孫策立在人群之中,卻沒有人能忽視他,似乎天生就是那種倍受矚目的人。面冠如玉,風神朗俊,這些也就罷了——世家子弟中善於塗脂抹粉的,多了。偏偏孫策能留神傾聽別人的話,看得出來,他是真心誠意,談起話來如浴春風,令人不知不覺傾吐出心中的想法。難怪連袁本初都吃了個大虧!然而,形勢比人強……
回想起剛剛的談話,張超忍不住會心一笑。
真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材,與聰明人說話就是痛快。孫策談吐幽默,豪氣過人,卻沒有半點粗俗;周瑜言辭儒雅,機敏多謀,旁敲側擊中鋒芒隱現;二人都是罕見的後起之秀。哪怕青冀人才輩出,張超見多識廣,此次見了二人也覺眼前一亮。這麼出色的人物,聽說尚未婚配——張超摸了摸下巴。不由自主奸笑了起來——娶妻容易嫁女難,自家地女兒十五六的年紀,也該找個婆家了,不知主公會否同意,嗯,要爭取一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