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給這條路起了一個令後世學者歎服的名字:絲綢之路。從此,這個名字響遍全世界。
。 想看書來
2絲綢之路的三條古道
有幸能夠到祖國的大西北走一趟,沿著這條夢想中的絲綢之路逶迤行來,真是一種人生的莫大享受。如果你不到西北,恐怕永遠也不能理解什麼是天寬地闊,什麼是大漠孤煙,什麼是邊塞古道,什麼是氣勢磅礴,什麼是粗獷豪邁……
原以為絲綢之路只是一條路而已,其實,據史書記載,從西漢開始的千餘年間,西去的道路有兩條:出玉門關的北道和出陽關的南道。南北朝後期又開闢了一條新道,遂成為後來的南、北、中三條路線。
無論走哪一條路,都要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之後,或從玉門關,或從陽關出關,都能夠進入西域。
《漢書?西域傳》雲:“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
北道出玉門關西行,沿天山南麓,經樓蘭、車師、焉耆、烏壘、龜茲、姑墨,與南道在疏勒會合,直到羅馬和西歐各國。周穆王和漢代的張騫基本上是走的北道,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我國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印度取經,來去的時候都是沿著北道而行。在安西榆林千佛洞的一個洞窟裡,繪有唐僧上西天取經的彩畫,比吳承恩的《西遊記》問世早三百多年。
出陽關西行,是為南道。南道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且末、精絕(尼雅)、彌、于闐(和田)、莎車,繼續向西北行進,到達疏勒。然後越過帕米爾高原,一路經印度到達羅馬和阿拉伯各國。公元399年,65歲的東晉和尚法顯大體上是沿著這條路線越過風雪瀰漫的帕米爾高原的,八百多年以後,義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也是順這條路線前往我國內地的,後來他把旅途見聞寫成《馬可?波羅遊記》一書,把世界的目光引向13世紀的東方文明,吸引了古今中外的讀者,被譽為世界一大奇書。
至於中道,則是在南北朝後期,隨著樓蘭城的神秘消失,開闢的一條絲綢之路的新道,即沿著天山北麓走向“天馬之鄉”。從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哈密、吐魯番(高昌)、昌吉、伊犁、碎葉等地到達西歐各國。人們把這條新道,稱之為絲綢之路北道,而把漢朝時的北道,稱之為絲綢之路中道。
絲綢之路的幾條古道都在沙漠、高山和高原之間蜿蜒穿行。據史書記載,自西漢張騫開通西域以來,在絲綢之路上,商隊、使節、軍隊、僧侶、探險家等往來奔走。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翻過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穿過杳無人跡的沙漠戈壁,越過沼澤草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