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歷代都有帝王倡導“薄葬”,如漢文帝劉恆,《史記·文帝本紀》載:“上常衣綈衣……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但後來的盜墓事件證明,漢文帝所謂的“薄葬”,是假的。《資治通鑑·晉紀》(卷八十九)記,愍帝司馬鄴(270…317)建興5年(315),“六月,盜發漢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得金帛甚多,朝廷以用度不足,詔收其餘以實內府。”
當然,盜墓者盜墓的動機多種多樣,貪財僅是其中之一。如伍子胥、武則天那般行報仇雪恨、政治打擊的,也不鮮見。至於,如廣川王劉去、始興王陳叔陵之流的變態盜墓、興趣盜墓,古往今來,都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盜墓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我曾去過埃及,同行介紹,那裡的盜墓活動同樣很猖獗。考古工作者普遍認為,現在尚沒有遭受盜墓發的古墓,包括帝陵,都是“萬劫餘生”,90% 的墓下葬後在100年內,會被盜發。河南省洛陽市北北邙山一帶,曾古人眼裡上等風水寶地,是古代著名墓葬區,但在那裡過去同樣看到了令人痛心的頻發的盜墓現象。《中國人盜墓史》出版的意思,不在於好看、獵奇,而在對自古有之,仍在繼續的盜墓現象的揭露、曝光。
倪方六君是一位資深記者,同時又在研究歷史和考古。數年前,他曾為我們①搶救、恢復南京大行宮“臺城”遺址而努力奔走、報道。今天為他新著作文,投桃報李,算是我的微小之力了。
2009年7月31日
於南京仙林之詠梅山莊
梁白泉,1928年生,重慶市合川市人,研究館員。1951年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地理系、歷史系畢業,分配到南京博物院工作至今,歷任副院長、院長。1992年獲國務院證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離休。為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江蘇省民俗學會會長、南京古都學會副會長、兼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注:①這裡的“我們”,指東南大學教授、古建築史研究專家潘谷西、南京大學考古系專業教授蔣贊初和梁先生本人。三老先生均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委員會資深委員,有江蘇文物保護“三駕馬車”之稱。2003年,南京圖書新館工程工地下發現六朝時期宮城遺址,有關方面考慮工程建設進度,決定不予保留。潘、蔣、梁三先生聞訊後,上下奔走、呼籲,並找到作者,希望新聞界予以關注。作者冒雨前去工地採訪時,還弄出了一場風波,遭相關人員阻止,攝影記者的相機被奪,經梅園派出所調解方罷。後江南時報以《南圖新館地下“藏”著什麼》為題、北京青年報以《南京工地私埋考古發現》為題,,同步作了整版報道,引起高層官方的高度重視,此即所謂的“南圖新館私埋六朝宮城遺址事件”。後南圖新館地下部分建築結構重新作了設計,改加夾層,保留了這一珍貴遺址。現在讀者在南圖新館可以看到,這一歷史遺址。
自序 寫在前面的話
想起寫作《中國人盜墓史》,是因為上海電視臺。
早在兩年前,該臺紀實頻道《文化中國》欄目,即希望我去侃侃盜墓。但我因為做手術時面神經受傷過,一直不太想出鏡,之後,又拒絕了包括CCTV在內的一些欄目的邀請。礙於面子,期間還是在江蘇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山東衛視、湖南衛視等幾家電視臺“獻醜”了。可能隨著“獻醜”次數增多,心理漸漸沒了多少負擔,最終同意作客“文化中國”。
盜墓,可以侃的故事很多,但從哪方面侃確有講究。2009年3月,在紀實頻道的小會議室內,與《文化中國》製片人王文煜先生、主持人今波先生、編導吳瓊小姐等一起商討後,決定從最容易的“盜墓者”侃起。我覺得,以“人物”為主線比較好入手,當即表示,半個月後拿出講稿。
但真正動筆,才知道不那麼容易。自然,半個月也不可能拿出稿子,一直拖到六月底才成稿,此即現在讀者看到的《中國人盜墓史》。
不那麼容易在哪?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明是一個可以講得清楚,記得準確的歷史事件,史家非要七拐八繞,顧左右而言他,最後弄得一頭霧水,後人只能去猜釋,此即中國古代史家玩得最熟練的——所謂“春秋筆法”,其始作俑者就是中國古代第一文化名人、大聖人孔仲尼。
“春秋筆法”,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筆法?《春秋公羊傳·閔公》說得相當精闢,“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諱”是什麼意思,《廣雅·釋詁三》稱,“諱,避也”,意思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