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畢業以後會有很多選擇的餘地,而畢業之後才發現,即便想找到與之前同等水平的工作單位都很難了”,很多人覺得委屈。如今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眾多的“MBA失業者”,他們認為放低要求會很難收回之前投入的時間和費用成本,於是寧願繼續等待滿意的工作機會。
在韓國拿到碩士學位的C先生,畢業以後在一家銀行工作,後來辭職前往美國排名前十位的大學讀了MBA課程。回國後進入一家金融風險投資公司負責投資稽核工作,風險投資熱潮一過他又辭職去了一家中小企業。
但是在那裡他無法適應這裡的企業文化,於是又跳槽去了一家小公司。現在他是該公司的財務負責人,但是他又開始尋找著下一個跳槽目標。他的年薪是8000萬韓元,站在公司的立場上這已經是破格待遇了,但是與他當年的銀行同事的年薪比起來,卻顯得很少了。
企業人事負責人說:“很少有出身MBA的人會在一家公司連續工作。”他們總是期待著更高的年薪和職位,只要公司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一有機會馬上就會跳槽。
韓國某大型公司人事部P部長說:“企業之所以願意和大學合作共同開設MBA課程,是因為我們認為外國的MBA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也就是說,國外大學MBA課程的內容大部分不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員工學完MBA課程回到工作中後會產生工作空白後遺症,很難適應工作。因此企業更願意透過和韓國大學合作開設MBA課程的方式來培養員工,而不願把更多的錢投入到國外MBA課程中去。
MBA不是福利彩票,也不是成功的金鑰匙。與其把精力投入到成功機率這麼低的地方,還不如在工作中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學習管理者必備的素質,這樣反倒效果更好。
大部分企業只是在招聘的時候會重視MBA等學歷,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會更看重實務能力。如前所述,因為MBA課程對提高實際業務能力的作用有限,所以MBA並不是職位晉升的保證。MBA課程充其量也不過是掌握提高年薪以及晉升所需業務能力的一種工具。很多公司認為“業務是最好的學習,公司是最好的學校”。特別是想成為公司管理者或領導的人,與其到外面學習,不如在公司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更切合實際。
“3M”是傳統的擇業標準,其中之一是“Man(同事)”;雖然它與“Money(報酬)”、“Mission & Movable(發展空間及辭職的可能性)”共同構成了“3M”的擇業標準,但是“Man(同事)”在三者中最為重要,因為大部分參加工作的人都會透過同事獲得資訊和知識、確保自己的人際關係、獲得自身的評價。一言概之,“我”的成長和發展是透過同事實現的。也就是說工作單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透過業務人們才得以成長進步,所以說公司的同事是最好的老師,公司是比大學還重要的教育機構。
在MBA培養領導者這個問題上,有一部分人提出疑問。《經濟學家》雜誌指出“MBA與律師證、醫生證、會計師證等資格證書不同,它缺乏專業性培訓”,同時還強調“MBA課程更適合那些不是但卻想要成為管理者的人”。
大多數人會在工作中犯錯誤,然後透過錯誤獲取經驗教訓,透過別人的經驗也能學到很多新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接受過教育機構的專門培訓,卻在這些過程中逐步成長為領導者。IBM曾經有一位年輕的領導者因經營實驗失敗,給公司造成了3萬美元的損失,當時很多人以為他肯定會被炒魷魚,但是IBM的創始人托馬斯·沃森卻不以為然,他反問“為什麼要解僱他呢?”他進一步解釋說:“我們不過是替他交了3萬美元的學費而已。”
市場調查機構IDC的分析師馬裡恩·海丁曾建議“不要迷信學位,多積累些經驗吧!”他還說:“和經營管理專業的學位相比,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會更有好處。IT服務公司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實際商務經驗要比MBA學位更有魅力。”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不如學好英語
…確保一個能夠增強自己實力、可以為未來打下基礎的資格證書或外語能力,也許是更有效的投資方式。
MBA課程或碩、博士課程無疑是開拓視野、培養管理素養的好方法,但是它並不能提供經驗,也不能保證年薪和職位的提升,所以應該慎重投資MBA。相比之下更安全更有效的投資應該是做好目前的工作、珍惜目前的工作單位。也許很多人不願聽這些盡人皆知的教條式理論,但是實際上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