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最後資本。
難御胡馬的農民軍
明朝覆亡後,與清軍作戰的重任就落在農民起義軍身上。當時關內的農民起義軍,以李自成、張獻忠兩大部為首,都是在短短几年間迅速發展起來的。如李自成在1638年為洪承疇所敗,蟄伏陝南商洛山中,到1640年底才以五十騎殺出商洛山進入河南。由於成千上萬中原饑民的蜂擁加入,他的部隊急劇擴充套件成為數十萬兵員的大軍,馳騁中原,縱橫關山,最後出師東向,顛覆了明王朝。攻克北京之時,這支農民軍實際也只有三年半的戰鬥歷程。
顯然,在這短短几年內,參加起義軍的又多為此前從未摸過刀槍的農民,作戰技能很難趕上那些生長於馬背之上、從小就能騎善射的八旗兵。對農民起義軍來說,只有在與強敵的反覆較量中才能鍛煉出堅強的戰鬥力。而明朝的精兵大都在與清軍作戰的遼東前線,在內地與起義軍對陣的多是搜刮有術、作戰無方的部隊。起義軍的作戰能力很難得到錘鍊。
以前曾有一種觀點認為,李闖王的軍隊進入北京後,驕傲自滿,迅速腐化,因而失去戰鬥力,抵擋不住清軍和吳三桂軍隊的聯合進攻。這種觀點並不完全準確。李自成軍隊在北京確實發生了嚴重腐化和軍紀敗壞現象,如許多將領佔據王公貴族府第,“子女玉帛,盡供其用”;有計程車兵夜晚窮搜民家,“斬門而入,掠金銀婦女”。但這支軍隊入京僅一月,腐化時間尚短,鬥志還沒有喪失殆盡,尤其是作為領袖的李自成,仍保持了較強的進取心和戰鬥意志,不顧勸阻,堅持要親征吳三桂。山海關之戰中,由於李自成的親自督戰,起義軍還是打得很勇猛的。
當時,吳三桂是明軍少有的猛將,他的部隊敢於與八旗兵進行野戰較量,在反覆廝殺中打出了“關寧鐵騎”的威風,成為威震關外的勁旅。但在山海關大戰中,吳三桂那久經戰陣的“關寧鐵騎”,竟然難以抵擋李自成大軍,幾度陷於危急。這說明起義軍仍有頑強的戰鬥作風和高昂的戰鬥士氣。但是,同弓馬嫻熟的八旗兵相比,起義軍的戰鬥力仍然要差上一截。當清軍數萬鐵騎鋪天蓋地而來的時候,起義軍便抵擋不住。對李自成軍隊在清軍鐵騎面前的迅速崩潰,論者多認為是因與吳三桂軍長時間交戰而筋疲力盡的結果,但應當看到,當時多爾袞統率的清軍主力還沒有全部進入交戰,首先出動的是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統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的部隊。數萬勁騎突出吳三桂軍右翼,向起義軍發起衝擊。在“萬馬奔騰不可止”的滾滾而來之勢面前,起義軍很快就轉為全面潰敗。從這一交戰過程中,很容易看清雙方戰力的強弱對比。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起義軍也並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對清軍佔有兵力優勢。李自成親征山海關,兵力有10餘萬人,而多爾袞率領的清軍滿、蒙、漢八旗主力和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部隊,總共有18萬人,此外還要再加上吳三桂的5萬“關寧鐵騎”。曾目擊山海關之戰的朝鮮官員感嘆“胡兵似倍於流賊”。由此可知,清軍無論數量還是素質,都超過李自成農民軍。
如果吳三桂不獻山海關
崇禎帝縊死煤山後,多爾袞立即召開王公大臣會議,滿洲謀士們力勸多爾袞立即出兵與李自成爭奪天下。當時多爾袞對李自成心懷敬畏,認為清軍曾經3次圍困北京卻沒有攻克,而李自成則一戰攻破北京,可見此人的大智大勇和起義軍的強大戰鬥力。謀士范文程進諫,李自成雖“擁眾百萬,橫行無忌”,但屢戰屢勝,其志必驕,驕兵必敗,“可一戰破也”。明朝降將洪承疇曾長期與起義軍作戰,是農民軍的頭號死敵,深悉農民軍的特點。他告訴多爾袞,李自成軍戰鬥力雖比明軍強,但不足與清軍驍悍的八旗勁旅匹敵。於是多爾袞壯了膽,決心出師,率滿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漢軍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馬,浩浩蕩蕩地鳴炮出征。他們選擇了洪承疇建議的進關路線,不走山海關,而是西經薊州、密雲等地直撲北京,全軍輕裝簡從,輜重在後,精兵在前,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李自成大軍包圍在北京,一舉全殲。只是在出征的第六天,在途中遇到了吳三桂派來的乞降使者,多爾袞才改變了主意,率師向山海關進發,並傳令將留在後方的紅衣大炮火速向前線運送。這樣,才在山海關發生了決定清朝入主中原的大血戰。
從當時的形勢看,假如吳三桂在明朝滅亡後沒有“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而是投降了李自成,忠心耿耿地為大順政權鎮守山海關,那麼清軍按照洪承疇原定的戰略,出李自成不意,從山海關西面破長城而入,在華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