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科威特的產量
補足。倫敦華爾街的石油兼金融寡頭任由油價暴漲,當然也是為了進一步刺激美元的需求量,
他們一手把持著石油產業,一手控制著美元發行,有時左手出招,右手獲利增加,有時則是
相反,透過兩手交替運作,世界豈有不地覆天翻之理!
布熱津斯基的另一手高招就是打“中國牌”,1978 年12 月美國正式與中國建交,中國不久又
重回聯合國。這一手嚴重刺激了蘇聯,蘇聯立刻覺得四面皆敵,東面有北約,西邊是中國,
南面還有“危機弧形帶”。激靈靈打了個冷戰的蘇聯立刻中斷了與德國原本就脆弱的合作關
系。
。onefx/bbs
當1989 年11 月柏林牆倒掉,德國人歡慶統一的時候,華爾街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
國的經濟學家這樣評價道:
“確實,當20 世紀90 年代的金融歷史被書寫的時候,分析家可能會把柏林牆的坍塌比作令
人長期恐懼的日本地震一般的金融震盪。這堵牆的倒掉意味著數千億美元的資本會流向一個
60 餘年來在世界金融市場上無足輕重的地區。
儘管德國近年來並不是美國主要的外來投資國家,自從1987 年以來,英國成為了美國最大的
投資國,但是美國人不應該掉以輕心的是,如果沒有得到德國的大量儲蓄,英國是不可能對
美國進行如此規模的投資的。”'8。16'
倫敦方面的感受更加強烈一些,撒切爾的謀士們甚至驚呼“德國第四帝國”出現了。倫敦星期
日電訊報的編輯在1990 年7 月22 日這樣評論道:
“讓我們假設統一後的德國將會成為一個善良的巨人,那又如何呢?我們再假設統一的德國
教導俄國也成為一個善良的巨人,那又如何呢?事實上,這樣的威脅只會更大。即便一個統
一的德國決心按照我們的規則進行競爭,這個世界上有誰能有效地阻止德國奪走我們的權柄
呢?” '8。17'
1990 年夏天,倫敦方面組建了新的情報部門,大幅增加對德國的情報活動。英國的情報專家
強烈建議美國的同行們應該從東德的舊情報人員中招募成員,來建立美國在德國的情報“資
產”。
德國方面對俄羅斯最終支援德國統一心存感激,決心幫助俄羅斯重建癱瘓的經濟。德國財長
設想著未來新歐洲美好的前景,一條現代化的鐵路連線起巴黎、漢諾維和柏林,最終通到華
沙和莫斯科,統一的貨幣,水乳交融的經濟體,歐洲再也不會有戰火和硝煙,只有夢幻一般
的未來。
但這決不是國際銀行家們的夢想,他們考慮的是如何打垮馬克和尚未成型的歐元構想,決不
能讓新德國重建成功。
這就是90 年代初在倫敦…華爾街策劃之下,索羅斯阻擊英鎊和里拉的大背景。
1990 年,英國政府居然不顧倫敦金融城的反對,悍然加入歐洲貨幣兌換體系(ERM),眼看歐
。onefx/bbs
元體系逐漸成型,日後必然會成為倫敦…華爾街軸心的重大隱患,國際銀行家於是策劃各個
擊破的打法,欲將歐元體系絞殺在搖籃之中。
1990 年柏林牆被推倒了,德國重新實現統一。隨之而來的鉅額開支卻是德國始料不及的,德
國央行不得不提高利息對付通貨膨脹的壓力。在同一年加入歐洲貨幣兌換體系的英國情況也
不太好,通貨膨脹率是德國的3 倍,利率高達15%,80 年代的泡沫經濟正瀕臨破滅。到1992
年,英國和義大利由於雙赤字壓力,貨幣已呈現出明顯高估的態勢,以索羅斯為首的投機商
瞧準這一機會於1992 年9 月16 日發起總攻,做空英鎊的總價值高達100 億美元,到晚上7
點,英國宣佈投降,此役索羅斯斬獲高達11 億美元,一舉將英鎊和里拉踢出了歐洲貨幣兌換
體系。緊接著,索羅斯乘勝進軍想一鼓作氣擊潰法郎和馬克,在這次高達400 億美元的豪賭
中,並沒有佔到便宜。索羅斯能夠以25 倍的槓桿借到數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