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5 頁)
契約法體制的進步與否,可透過相關監管成本曲線的移動情況來判斷。例如,免責條款的改進將使混合制的監管成本下移。這裡的觀點是免責主義要麼太鬆要麼太嚴。如果太嚴,面對是否支援對方的專項投資決策,雙方會舉棋不定,因為倘若發生意外事件,而對方又堅持履行契約,那麼此時遭到懲罰性後果的風險就很大。如果太鬆,那麼謹慎地考慮契約、選擇技術,有效地分擔風險以及規避不利情況的激勵會受到削弱。
免責條款的變化是否是一種進步取決於初始條件和如何作出取捨。假設是一種進步,那會降低混合制契約的成本,尤其是當資產專用性的價值較高,以及違背契約精神會造成較大影響時更是如此。改進的效果將是增加應用混合制契約,尤其與層級制相比較而言。
Hadfield(1990:981~982)最近考察了特許經營法,解釋了法庭的主導趨勢……為填補不完全契約的空白賦予特許授權者不受約束的裁決權,如同特許授權者是一個縱向一體化的公司。他認為這是對於從層級制(該邏輯在此成立)到新古典主義契約(該邏輯在此不成立)的自制推理的錯誤應用。特許經營法的失敗會提高與前向一體化到分銷相關的特許經營的成本(Hadfield;1990:954)。這表明圖6�1中的值向左移動。
自我控制條款的變化會在層級制的治理成本中得到反映。不恰當的自我控制條款,如訴諸法庭解決企業內部技術糾紛的意願,會使得層級制治理的成本上升。這會損害層級制(相對於混合制的締約模式而言),2的值會向右移。
C�聲譽效應(Reputation Effects)
可將網路解釋為一種非層級化的契約結構,其中聲譽效應得到迅速準確的傳播。交易雙方應用聲譽效應,不僅可以參考自己的經驗,還可從別人的經驗中獲益。誠然,聲譽效應的效力容易被誇大(Williamson;1991b);但我們關注的是比較效力,並且比較效力的變化容易確認和證實。
假設可以識別一個交易團體,他們聲譽效應的作用發揮得很好(或是比較差)。提高的聲譽效應削弱了企業內部交易中的機會主義激勵,因為在看重聲譽的體制中,機會主義的即期收益被遠期成本抵消。企業內部交易中的機會主義威脅對混合制來說最大,(尤其是在2的鄰域裡),因為企業內部聲譽效應的提高會降低混合制締約的成本,2的值會右移。因此,在企業間聲譽效應完善的體制中,混合制契約會增加(相對於層級制而言)。在企業內部,若聲譽效應提高,管理上的機會主義就會減少,層級制的治理成本會下降。
表現出團結性的同樣信仰的團體常具有混合制契約的優勢。在團體內,聲譽傳播迅速,並對成員關係施加約束(Light;1972)。可以預見,對那些看重聲譽效應的企業間的活動而言,具有同樣信仰的團體會取代非同樣信仰的團體。非同樣信仰的團體要想有活力,將藉助市場或層級制(分別取一個較高或較低的位置)。
D�不確定性(Uncertainty)
較大的不確定性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困擾的機率分佈保持不變,但有更多的困擾發生;另一種是困擾變得更有影響(如由於方差增大)。
比較經濟組織:對離散組織結構選擇的分析(15)
解釋每種不確定性變化的方法是利用上述效用矩陣。據我推測,較頻繁困擾的影響與那些需要協調或嚴格協調的困擾尤其相關。雖然在更為頻繁的困擾面前,一切治理形式的效率可能都會下降,但混合制模式最容易受影響。這是因為混合制的適應不能單方面進行(就像市場治理一樣),也不能透過命令進行(就像層級制一樣),而是需要相互協商。然而協商需要花費時間,若混合制模式透過談判適應一種困擾的同時又碰到另一種困擾,那麼適應將會失靈(Ashby;1960)。市場和層級制的增加以及混合制的減少,與困擾發生頻率的提高(上限)相聯絡。如圖6�3所示,當困擾發生頻率達到很高水平時,混合制模式可能更加不可行。資產專用性的範圍從零(完全通用)到完全專用(純粹企業專用)。頻率的範圍從“低”(在幾乎不變化的環境中處於正的較低水平)到“非常高”。
圖6�3組織形式對頻率變化的反應
如果困擾的方差的增加會同等程度地提高與每種成功適應相聯絡的收益,那麼提高困擾影響力的效應仍然可以透過對效力的影響來評估。因為在混合制模式中,外人會傾向於更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