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芙蓉’比之於‘錯彩鏤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
而此時陶淵明,走在人間的路上,告訴眾人,人間最美。那“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最美,那“採菊東籬下,幽然見南山”最美,那“含歡谷汲,行歌負薪”最美,那“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最美。
而一千多年後,那詩人海子也說:“餵馬,劈柴”最美,“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最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最美,“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最美,然而,千年後的這個詩人,卻不能在物慾橫流的人間存活,以一種最不美的自殺方式結束了自己最美的人生,而也因此為人間留下了最美的幻想。
而陶淵明晚年即使很窮困,窮困到要向人求討賙濟,然而他依然以最美的態度終老。只是有個小小的怨,怨“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而這怨竟也成最美。
活在當下,好好地愛人間,這就是陶淵明的最美。
陶淵明,因為家門口有五棵柳樹,又寫了篇自傳《五柳先生傳》,說自己銜觴賦詩中“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快樂生活,所以就號自己為五柳先生。到了晚年,為了展現自己更徹底的歸隱態度,所以更名潛。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年幼時,家庭衰微,從此萎靡,世間的繁華於他也就變成無所謂的身外之物。
年輕的時候,他也有過“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的徘徊猶豫,熬不住“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日子,最終出來做了個小小的官。後來又投靠劉裕,以###挾持了安帝的篡位者桓玄,當劉裕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為向東漢王朝表效忠而喬裝驅馳見漢帝的故事,喬裝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他曾經以為他可以大濟於蒼生,所以很開心地寫詩:“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然而劉裕打入建康後,世道無變,還是一樣的昏暗不明,自己周遭的功臣屢屢被殺,小人依然當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天氣清和 野有菊花——陶淵明(2)
陶淵明才醒悟志向所依託的去處原來竟如此不清不明甚至不堪,終究有了去意。
所以雖然陶淵明嘴上說著“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但他的心裡也曾經懷有小小的志向的,所以讀《山海經》的時候,亦是感慨:“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也因此魯迅先生說他固然有“悠然見南山”的飄逸,卻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剛怒目”,“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而當夢想碰到現實,高傲的不願在人間的俗事裡徜徉的陶淵明終於想到了要逃走,於是“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他收起志向默默地回到自己家中,過起了“躬耕自資”的生活。
陶淵明的心靈想逃到遠荒,但他熬不住身體當在俗世裡存活的現實,後來又出來做了個彭澤令,只是帶著小小的頑皮小小的自私來做這個小小的官。他因為很喜歡喝酒,所以就命令縣公田都種用來釀酒的秣谷,後來還是他的妻子堅持才種了些用來吃飯的粳米,最終達成協議一頃五十畝種秣,五十畝種粳。
後來有上級要來視察,縣吏要求陶淵明應該束帶出見,陶淵明嘆道: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啊。於是又辭了職,然後就寫了《歸去來辭》這篇名賦,賦裡若遊子望鄉而見山河對自己心靈的召喚:“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陶淵明覺得自己耽誤了那麼多時間才反應過來自己想要的,所以著著急急地怕自己來不及,所以他要忙不迭地安慰自己“知來者之可追”,確實這個時候,陶淵明尚可來得及關門回家,享受“童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尤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顏”的人生。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呵。
此後,一個“倚南窗以寄傲,撫孤松而盤桓”的陶淵明如晨風下的花朵開放般漸漸地醒過來了。
此時,陶淵明41歲,果然是不惑之年。
夫妻倆過起了“夫耕於前,妻鋤於後”的日子,朝為灌園,夕偃蓬廬,此間平淡竟是最唯美的愛情故事。那時的女子真正偉大,愛著夫的愛,他飲酒當為之斟,他看花當為之搭籬笆,仿若是花旁的綠葉,她的存在,只為了讓花更加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