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了幾萬塊的卡債,不到幾個月的功夫就滾成數十萬的大雪球,最後因為信用卡使用不當導致信用破產。原因何在,就是欠缺管理個人財務的能力和常識。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節稅或是刷卡都只是小錢,我卻認為這些都是關乎個人財務、金錢管理的重要觀念。更重要的心得是,理財這檔子事,絕對要主動出擊,千萬不要被動盲從。凡事多問、多打聽,可能就因此賺到便宜喔!
尋找可以發揮專業的舞臺
隨時讓自己找到新的動力,才能在人生的路上不斷前進。
我的個性不喜歡一成不變,不管是在臺北或是紐約,A公司或是B公司,只要當我開始感覺到生活或是工作內容開始一成不變時,隨之而來的厭煩、倦意就會促使我產生想動的念頭。隨時讓自己找到新的動力,才能在人生的路上不斷前進。
。 想看書來
【丁學文VS 周玉琴】
1996 周玉琴回臺轉任港商CTN臺北新聞中心夜間新聞主播。
兩人於12月9日相識,半年後6月1日訂婚。
1998 丁學文掌管臺灣統一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營銷業務部,擔任營銷業務群副總經理,負責全臺灣省業務開發重擔,資產規模自當年154億新臺幣至兩年後成長為686億新臺幣; 連續兩年居全臺灣基金規模成長率第一名。
周玉琴轉任超視新聞臺財經記者暨專任主播。
1999 丁學文受邀擔任全球最大的鑽石開採公司DeBeers (戴比爾斯)年度鑽石代言人。
2000 丁學文接管美商阿波羅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暨首席基金經理人;學習外資資產管理業務
周玉琴轉任民視專任晨間主播。
2002 丁學文接任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 開始接受大中國風險投資洗禮。
周玉琴轉戰年代電視擔任財經節目主持人兼任主播。
職場成功學——目標導向的適時調整(1)
【成功交叉點——跳槽的禁忌和原則】
丁:書寫自己的人生履歷表
如果不想要排隊,怎樣才能快速到達目標呢?答案是,勇敢選擇別人不敢走的路。
高二那年每一次跟同學借腳踏車,我老愛騎著騎著就到了當時的臺北仁愛路圓環,那裡有著全臺北市最多的玻璃帷幕商辦大樓,望著大樓; 我心裡老想著:“將來我也要像出入大樓的這些白領階層一樣,每天西裝筆挺地上班,感覺很神氣。”這是我對未來最懵懂的藍圖。後來當我有機會坐在臺北市最高階的商辦大樓時,心中常得意地偷笑:“這就是我要的!”唯有拉高視野,才能產生成功的動力、激發鬥志,對未來有所期待。
一動不如一靜?
老人家常說“一動不如一靜”,換工作的心路歷程,我和大家一樣,內心不斷掙扎:“要不要放棄這個?選擇那一個?”因為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地把握下一個工作會更好,這樣的風險讓人在面臨抉擇時,需要一點勇氣來付諸行動。
我被很多朋友戲稱為“步步高昇的高手”,但是老實說,讓我勇於轉換跑道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認識從事新聞工作的周玉琴。相較於金融領域,很多人是抱著“捧一輩子的金飯碗”心態,在一個工作崗位或是同一家公司服務,一呆就是等退休。臺灣新聞圈對於跳槽的看法和評價是正面多於負面,我們相識時剛好臺灣也正好面臨有線電視開放的蓬勃發展期。許多原本在官辦三家電視臺服務的人都藉著跳槽尋找另一片天空,意味著薪水和職務也是三級跳的多頭行情。雖然新環境的挑戰會增加工作的艱辛,但是相對地報酬率也高,升遷的機會也增加。這一點讓我看見時代變化下,人力資源運用的趨勢,也增加我對轉換跑道的勇氣和信念。
過去,我念的臺灣大學經濟系,畢業之後通常有三條路可以選擇,第一是繼續唸書深造將來回校當教授,第二是銀行金融業,第三是透過高普考當公務員。基本上這三種選擇,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需要長時間才能從“媳婦熬成婆”。我曾經任職的荷蘭銀行,公司的特色是開放式空間,除了少數主管之外,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同一個空間上班辦公。由於是開放空間,每個人的工作內容都無所遁形,讓我有機會想象和看到8年、15年後的自己。雖然可能頭銜會有所不同,但是我幾乎已經可以預測幾年之後自己要做的工作、要過的生活,那種感覺很可怕。
算一算,臺灣的男生讀完書、當完兵,差不多已經二十七八歲,按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