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過該處地鐵換車,恐怕也難逃一劫。
所以現在偶爾有人還會好奇,當年我為什麼放棄好端端的紐約生活回到臺灣,我也會提到這段經驗,意味著人生的際遇難測,抉擇的當時,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唯一能做的是,傾聽自己的心,才不會有所遺憾。
訓練獨立自主的理財能力
理財絕不能偷懶
“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很多女生買了一大堆保養品,卻發現自己看起來並沒有更加容光煥發,而臉上的細紋和斑點依然還是那麼礙眼,原因就出在勤奮積極的態度在保養品到手之後停止了。買到保養品後用用沒多久,又被新產品吸走了目光,結果缺乏持之以恆的態度,自然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理財也常犯這樣的毛病,說是要理財,要規劃,要設定投資標的。可是翻報紙,看雜誌,問口碑,勤快得很,但一旦決定出手買了某股票,買了某基金,就擺在那裡不管了。投資信託公司常在廣告上告訴你,買他家的基金,就是最好的懶人投資術,但我必須告訴你,如果你真的是個懶人,那還是別碰投資的好,因為這懶惰的性格,可能會造成血本無歸的下場。比方說,有人賺了很高興,可是賠了就安慰自己“沒賣就沒賠”,後來基金擺到清算,股票擺到下市,連本都拿不回來,再後悔也為時已晚。所以理財要勤快,而且要持續地勤快。
我以前跑新聞時去銀行營業大廳,經常看到一些退休的老先生老太太去看最新的銀行牌告利率。有一位伯伯告訴我,他不敢做股票,所有退休金都只敢放在銀行定存,可是利率越來越低,所以他得勤快一點,多跑多問,哪裡利率高,就存哪兒。雖然這不是一個最好的理財方法,但我卻佩服老伯伯的勤奮精神,我想最起碼,他的性格已經具備理財的條件。理財不等於投資,而是善用各種可能的管理財富方法。還不懂得投資以前,我強迫自己每天記賬,這個習慣從在美國唸書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記賬的好處是瞭解自己的錢財流向,不但可以幫忙檢查每天的大小筆花費是否值得,如果有不妥的地方立刻改進,長久下來才不會老覺得錢賺多賺少,都存不了!下一次如果想不通到底錢都花到哪裡去了呢,記賬本里面絕對有答案!
量入為出的務實理財法
出門在外,凡事都要自己來,所以在美國的那段時間,我的個人財務管理功力是與日增強。舉凡每天睜開眼睛的食衣住行,都要量入為出,吃頓早餐、買張車票、看場電影、偶爾逛街想要為自己添購行頭,都要掐指盤算,每天看報紙剪折價券、打聽哪裡的什麼比較便宜、不開車的我也常厚著臉皮搭姐姐的便車去購物中心買東西。
我將離開臺灣前爸爸準備的一筆錢和自己打工賺來的錢分別開立戶頭,除了學費需要動用到老爸辛苦為女兒存的教育基金之外,其他生活上的花費包括吃、租屋、交通等都是靠自己打工賺錢。不同於一些來自臺灣的留學生,一舉一動都出手大方,因為全是花爸媽的錢,所以不痛不癢。雖然我的生活比較拮据,但是經濟上不想依賴父母所換來的獨立自主,感覺更踏實,自然而然也訓練我學習理財的本事。
動動腦筋,輕鬆理財
比方說,在美國,未婚單身的人要繳的稅金很高,賺的錢幾乎有三分之一都要繳進美國國庫,實在是划不來。於是,孤家寡人的我就想盡辦法減稅。剛開始,我也跟其他人一樣填表報稅,後來經過多方向學會計的朋友打聽,我才知道自己在電臺的工作,部分個人的日常支出,可以作為工作支出。也就是說,日常買的用品也能作為支出抵扣,而且是合法的避稅喔!這下子可好,我趕緊把以前的收據全都翻出來,結果報稅時別人的報稅單都是薄薄的一張,我的報稅單卻是厚厚一疊。別小看這些拉拉雜雜的收據,可是替我省掉不少稅金,讓荷包能夠維持“豐滿”一點的體態呢!
另外,對於美國人使用信用卡的習慣,我也學會如何比較利率的差別,更懂得對抗信用卡先樂後苦的誘惑。這幾年臺灣也流行塑膠金融,很多人因為申請信用卡非常方便,養成先消費享受後付款的習慣,不知不覺就欠下一大堆卡債。殊不知人家美國人使用信用卡的前提是,髮卡銀行的迴圈利率很低,每天只要開啟信箱就可以看見一堆信用卡廣告的垃圾郵件,像是某某卡的ATR迴圈信用利率只有6%,或是某某卡的優惠將再調高等吸引消費者的條件。刷卡人需要揹負的利率非常低,所以感覺跟銀行借錢沒什麼大不了,不會動不動就造成財務的黑洞。
相較之下,臺灣信用卡迴圈的利率動輒是20%,簡直是令人瞠目結舌。常聽朋友說起×××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