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的地方,後來這些玩樂的經驗在工作上,也成為我日後做節目以及和美國朋友聊天最好的話題。誰說人在困境中,就應該每天愁眉苦臉怨天尤人;相反,應該要為自己創造學習的機會,多方面地增加實力。與其整天窩在家裡翻報紙找工作,我選擇走出去多瞭解這個城市和國家。每天搭地鐵到處走的結果,讓我見識到了許多紐約客可能都不知道的趣事軼聞,不但增加不少和人聊天的話題,也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讓我能夠很快地融入紐約生活。
說也奇怪,人一旦放鬆,想開一點,心情和視野自然開闊,機會就來了。就這樣,甫踏上異國的浮躁心情,經過幾個月邊玩邊找工作的充實生活,我也逐漸建立對未來的自信,一份華人社群電臺廣播的工作,正式開啟了我的媒體生涯。
選擇一份有興趣的工作
誰說錢少的工作就一定苦?做一份有興趣的工作,能夠從中發揮專業,我認為比什麼都重要。
“錢多、事少、離家近”是不少年輕朋友的夢幻求職條件,除了考量薪水高低、學以致用,鮮有人把興趣放在第一位。我倒是認為有時候興趣反而是能夠把工作做好的關鍵。雖然說職場生存,誰不希望薪水愈來愈高、職位愈往上爬愈好,但是如果對這份工作缺乏興趣,就算勉強自己做一陣子,也容易因為碰到瓶頸而輕易放棄。很多人換來換去,最後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也有人始終無法樂在工作,因為他對自己的工作原本就毫無熱情和興趣。
第一份電臺的工作
剛到美國時,我跟許多移民一樣,求職過程先不要求工作是不是能夠學以致用、興趣相投,只希望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也不會刻意從媒體堆找工作,除了不希望把求職的路弄窄,心想如果可以嘗試其他不一樣的職務,也是不錯的機會。
只是內心對於媒體仍然抱著濃厚的興趣和熱愛,所以看見相關的工作機會,難免多幾分注意。最後透過求職欄發現一家華人社群廣播電臺正在徵人,很幸運地,我以臨時約聘人員的名義獲得試用。現在回想起來,恐怕那是我這輩子薪水最少的階段,卻是一生中相當過癮的一段歷程。在小小的播音間,我覺得自己已經利用聲音的穿透力,完成各種訊息的傳播。
因為當時每天面對的聽眾,分別是來自臺灣、大陸,甚至香港等地,我在節目中與美國東西兩岸的華人同胞進行空中交流。除了英文還要講中文、甚至是福建話,有時候現場LIVE,對方嘰嘰喳喳講廣東話,我卻只會講一句“適聽不適拱”(會聽不會講)。訓練到後來,我的廣東話程度突飛猛進,不但可以用廣東話跟人家聊天,就連福建話也熟練不少。現場live狀況百出,雖然鬧了不少笑話,但是無形之中也奠定我後來在新聞聯機時的臨場反應能力以及在主播臺上的鎮定功夫,甚至曾創下大地震時獨撐5小時的強人紀錄呢。
興趣是工作的動力
在那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電臺裡面,常常得要一人身兼數職,換作別人可能會叫苦連天,覺得自己被老闆剝削。但是我卻興趣高昂,一會兒當新聞播報員,出門採訪,一下子做新聞實時翻譯,甚至製作音樂節目,當LIVE節目的DJ……,我發現原來自己什麼事情都能做,哇!簡直是太棒了!誰說錢少的工作就一定苦?做一份有興趣的工作,能夠從中發揮專業特長,我認為比什麼都重要。
有句話說傻人有傻福,我這種樂在工作的傻勁,不但累積不少聽眾支援,也獲得老闆的賞識。不但從臨時約聘轉為正職,薪水也拿得比其他員工優渥。當時普通的電臺員工時薪6塊多美金,我卻得到8塊半美元的禮遇,理由是老闆認為:“臺灣來的,資質果然不一樣,很優秀!”算一算這份全職工作,每個月收入將近2000塊美金,差不多等於是臺幣6萬多塊錢!
人生的際遇難測
這番際遇,對一個臺灣來的大學畢業生而言,已經是讓人心滿意足了。加上工作的地點在紐約曼哈頓世貿中心附近,工作之餘還可以娛樂逛街。雖然不是過著美國影片裡面的上班女郎生活,在憧憬的曼哈頓大樓工作,但是我總是“安慰”自己“雖不中亦不遠矣”,至少距離摩天大樓不遠嘛!回臺灣之後,碰到“9·11”恐怖攻擊事件時,我不免想起當年紐約生活的點滴往事,當時在世貿中心附近也曾經發生過一起爆炸案,正在附近上班的我都可以感受到威力。所以後來在新聞中看見矗立的世貿大樓倒塌的畫面,我便不禁全身冒冷汗,因為如果自己沒有回臺灣發展的話,時間倒退幾年,“9·11”事件發生時間的8點10分,我正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