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日本有一個聰明絕頂的小和尚叫一休。有一次,大將軍足利義滿把自己最喜愛的龍目茶碗暫時寄放在安國寺,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這時,足利義滿派人取龍目茶碗,頓時,大家大驚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了,拿什麼去還給他呢?只見一休說:“大家不必擔心,我去見大將軍,讓我來應付他!”
一休見到大將軍後,便問:“將軍,有生命的東西到最後一定會死,是不是?”
足利義滿回答:“是。”
一休又問:“世界上一切有形的東西,最後都會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義滿回答:“是。”
一休接著問:“這種破碎消失,誰也無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義滿還是回答:“是。”
一休聽了足利義滿的回答後,露出一副很無辜的神情,接著說:“義滿大人,您最心愛的龍目茶碗破碎了,我們無法阻止,請您原諒。”
由於足利義滿已經連著回答了幾個“是”字,所以他知道此事不宜嚴加追究。一休憑藉自己的聰明,最終安然渡過難關。
在論辯中,你可以先巧設陷阱,讓對方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誘其說“是”。等對手在不知不覺中一步步墜入圈套時,你便能牽住對方的思維,使對方不得不就範。而這種誘使對方多說“是”的方法,則被人稱為“蘇格拉底式問答法”,在論辯中起著特殊的功效。
一般而言,只要對方說了許多遍“是”之後,你在勸說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就能比較容易。但是,老練、心存戒備的對手,往往不會輕易說“是”的。
日本明治時期的名醫、軍事家大村益次郎,總是板著面孔,人們很難與他交往。有一次,鄰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氣很熱,是不是?”他卻愛理不理地回答:“夏天本來就是炎熱的。”如果他順著對方的問題回答:“是的,的確很熱。”如此一來,自我防衛的態勢也就先瓦解了。
由此可知,誘使對方說“是”的方法是:當你在辯論開始時,切勿涉及有爭議的觀點,而應順應對方的思路強調彼此有共同語言的話題,然後從對方的角度提出問題,誘使對方承認你的立場,讓對方連連說“是”,這樣就能比較輕鬆地攻破對方的防線。
好口才好命運 第十三章(3)
誘導巧問,以理服人
在論辯中,巧問是誘導的關鍵環節。只要問得好,就能牽住對方的思維,進而將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方案中,讓對方自相矛盾、言行相悖,最終使其自願放棄錯誤,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意見。
戰國時,魏國的龐蔥陪魏太子到趙國邯鄲去做人質。為了防備魏王聽信誣衊他的流言蜚語,在出發前,龐蔥對魏王說:“大王,如果現在有一個人來報告,說街上出現了老虎,大王您會相信嗎?”
魏王說:“不相信。”
龐蔥說:“那麼有兩個人說街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說:“我有點懷疑。”
龐蔥說:“那麼要是有三個人說呢?”
魏王說:“那我相信。”
龐蔥說:“街上沒有老虎,那是明顯的。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都有人說有,那麼街上就真的像是有老虎了!現在邯鄲距離大梁的距離,要比上街還遠得多,而議論我的又將不只三人,希望大王能夠明察。”
魏王點點頭,說:“我自己會鑑別。”
還有一個例子。春秋末年,晉國有個趙簡子,很有作為,後來為趙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有一次,趙簡子乘車上山遊獵,羊腸小道非常難走,所以同行的眾臣都費勁地為他推車。在這些推得汗流浹背的人們之中,有一個名叫虎會的大臣,只是悠閒地把戟扛在肩上,並且邊走邊哼著歌。
趙簡子坐在車上,瞥他一眼,很不高興地對他說:“我上羊腸山道,群臣都來推車,唯獨你虎會不出力。你作為臣子,欺侮君主!臣欺君,該當何罪?”
虎會說:“臣欺君,罪該死而又死。”
趙簡子問:“什麼叫死而又死?”
虎會說:“自己身死,妻子又死,這就叫死而又死。”
說到此,虎會話鋒一轉,緊接著對趙簡子說:“現在你已經知道臣欺君的應得之罪,那麼,你是不是也想知道做君主的慢怠臣下,又有何應得之罪呢?”
趙簡子不耐煩地說:“君主慢怠臣下,何罪之有?”
虎會說:“做君主的人慢怠臣下,久而久之,必定有下面這樣的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