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頁)
中國古代智勇雙全的文臣藺相如,先在秦廷戰勝了殘暴的秦王,從而完璧歸趙,不辱使命;後在澠池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維護了趙國的尊嚴。正由於如此輝煌的功績,藺相如被拜為上卿,地位遠遠超過老將廉頗。
廉頗對他人說:我出生入死,攻城掠地,功勳卓著,才贏得眼下高位。藺相如有何本領?他不過是鼓舌如彈簧,和秦國打了兩次交道罷了。他的地位原本那樣低賤,現在卻位居我之上,我怎能嚥下這口氣?要是見到他,我非羞辱他一頓不可。
藺相如聽說這件事,每逢上朝就推託有病不去,不肯和廉頗正面交鋒。有時外出,遠遠見到廉頗的車馬,藺相如也會急忙命人把車拐到巷子裡。藺相如的門客目睹這些情況,頗為不解,紛紛說:“我們仰慕您高尚的人品,所以才紛紛離家,投靠到您的門下。現在您和廉頗地位相當,他說出那樣難聽的話,您卻躲起來,彷彿害怕得不得了!對於那種難聽的話,一般平民、百姓都難以忍受,何況像您這樣的大臣呢?我們沒有什麼本領,請允許我們辭別吧!”
面對門客激烈的言辭,藺相如不作正面解釋,卻採用“明知故問”的方式岔開話題,先問了一件似乎與此無關的問題:“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兩人哪一個厲害?”
眾人異口同聲地回答:“廉將軍當然不如秦王!”
藺相如接著說:“那麼秦王如此威風,我都敢在秦廷大聲斥責他,難道我還會害怕廉頗嗎?我所想的是,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侵犯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我和廉頗兩人都安然存於朝廷之中。倘若我們兩人相鬥,必有一傷,秦國將會更肆無忌憚地進攻我們。所以我這樣避讓廉將軍,就是把國家的大事放在第一位,把私人恩怨放在最後啊!”
眾門客頓時領悟,由衷折服。這些話傳到廉頗耳中,久經沙場的他羞愧不已,立即上藺府負荊請罪。
情緒感染,以情動人
成功的論辯不僅需要鋒利的言辭、縝密的思維、鏗鏘有力的語調,還必須動之以情。動之以情也就是利用較強的表演手法、較美的文字語言、較深的感情等,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對方及觀眾的內心,使之沸騰,並最終用情感戰勝對方。
一天,一位老態龍鍾的婦女去見林肯,哭訴自己被欺侮的經過。原來她是獨立戰爭時期的一位烈士遺孀,每月都靠撫卹金勉強維持生活。但不久前,出納員竟要她先繳出一筆手續費才能領錢,可這筆手續費竟高達撫卹金的一半,分明是敲詐勒索。素有修養的林肯在聽完老婦人的哭訴後,也感到怒不可遏。他一邊安慰老婦人,一邊答應她要幫她打贏這場沒有證據的官司。
由於那位出納員是口頭勒索,法庭開庭後,此案有明顯的證據不足,再加上被告矢口否認,情況對老婦人十分不利。等林肯發言時,幾百雙眼睛直盯著他,大家都想知道他有沒有辦法扭轉局勢。
一開始,林肯並沒有陳述案情,也沒有在老婦人的不幸上做文章,而是用抑揚頓挫的嗓音,把聽眾引入對美國獨立戰爭的回憶。他雙眼含淚,用真摯的情感述說革命前美國人民所遭受到的深重苦難,革命志士在冰天雪地中的戰鬥,以及他們為灌溉“自由之樹”而流盡最後一滴血的事蹟。突然,他情緒激動,言辭猶如夾槍帶劍,直指那位企圖勒索烈士遺孀的出納員。最後,他以巧妙的設問,做出令人怦然心動的結論: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好口才好命運 第十三章(2)
“現在,事實已成了陳跡,當年的英雄們也早已長眠黃泉。可是,他們那衰老又可憐的遺孀,還在我面前要求代她申訴!這位老婦人從前也是一位美麗的少女,曾經有過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然而,她為美國人民犧牲了一切,現在變得貧困無依,甚至還要向享受著革命先烈所爭取來的自由的我們,請求援助和保護。試問,我們能視若無睹嗎?”
如此設問,嘎然而止,成功地觸動了在場所有群眾的同情心。每個在場的人都眼眶圈泛紅,為老婦人同情地留下了眼淚,甚而有的人撲過去要毆打被告,有的人則當場慷慨解囊。最後,在大家一致要求下,法庭透過了保護烈士遺孀不受勒索的判決。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動之以情,激發眾人內心深處的溫暖情感,將有助於扭轉劣勢。俗話說:“通情才能達理”。如果沒有心理上的溝通作為基礎,即使有理,也達不到說服的目的。這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用鼓勵和說服的語言來造就一個人的道德,顯然比法律約束更能獲得成功。”
引導對方多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