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大廳裡的情況,先是全真七子上場,又是黃老邪上場,等這撥人下場了,楊康那幫人上場,周伯通又上場,傻姑又上場,在一個集中的場景裡,人物上上下下,這就很像是戲劇舞臺一幕劇一幕劇的模式,所以導演處理起這種情節來就很容易,也很好看。這就是戲劇衝突的集中表現。
我們說雖然元雜劇時期還沒有很清晰、很明瞭的戲劇理論,但作家在創作和觀看錶演的實踐過程中,也漸漸意識到了這種表現戲劇衝突的重要性,所以這個拜月亭中的戲劇衝突就是一個很典型的表現。在關漢卿處理過後,王實甫與施惠又敢於重炒冷飯,就是因為他們都看中了這一衝突的表現形式有利於戲曲表演的展開,因為這種表現方式本身就代表了戲劇表演的一個發展方向。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大牌作家肯炒別人炒過的冷飯,而且還能炒得更熱乎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情節的離奇性也是戲劇性的一個重要要求,以至於我們後來說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就叫有戲劇性。《拜月亭》的情節就很有戲劇性,這不僅體現在拜月亭中的這段主戲,也體現在拜月亭之外的發展。
由於與新科狀元的定親已成事實,王瑞蘭迫於父命,不得不與狀元郎成婚,但王瑞蘭還是思念著蔣世隆,還是把自己當成是已婚女子。於是她悄悄找到狀元郎,想向未婚夫說明情況。哪知道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老遠就聽到了那句熟悉的“子曾經曰過”,原來新科狀元正是當年的有志青年“蔣秀才”。不僅如此,蔣秀才的那位拜把兄弟×××,憑著會使點兒“葵花點穴手”,居然跟蔣秀才同科考取了武狀元,這下在蔣世隆與王瑞蘭的主張下,×××武狀元又與蔣瑞蓮共結了連理。兩場婚禮同時舉行,王家四喜臨門。一個匆匆忙忙、熱熱鬧鬧的戲劇性結尾,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也滿足了中國觀眾所偏好的喜劇式結尾的良好願望。因此,這出戏在南戲中甚至又超過了元雜劇,成為當時非常受歡迎的四大名劇之一。
其實我個人是不喜歡這個結尾的,許下婚來的新科狀元恰好是蔣世隆,也就說明這個飛黃騰達了的蔣秀才早已忘記了那個“同福客棧”裡曾經與他同甘共苦過的王瑞蘭,而那個武狀元×××與瑞蓮的結合只不過讓人在熱鬧中淡忘了一個發了跡的男人的背信棄義而已。
事實上,中國男人並不都是這樣的,雖然有的可能長得瘦弱些,但精神力量強悍得可能會像李小龍,即使不會截拳道,但精神的堅韌卻是一脈相承。
說到男人的堅韌,大概要在女人執著精神的激發下才能越發顯現出來。要不是杜麗娘的執著,大概也就不會有柳夢梅的堅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男人要想成為堅強的男人,那也是離不開女人的。
請看下回,《牡丹亭》的故事——“我的美麗與哀愁!”
。。
11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1)
——《牡丹亭》的故事
臺灣導演陳國富曾拍過一部電影,叫《我的美麗與哀愁》,據說是“奶茶”劉若英的處女作。我記得戲裡兩個主人公一個名叫杜莉莉,一個名叫柳玉梅。
剛看到人物介紹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兩個名字挺眼熟,再聯想到“我的美麗與哀愁”這個電影名,我一下子就明白,原來這兩個名字其實說的是另外兩個人,那是四百年前的一對情侶,女的叫杜麗娘,男的叫柳夢梅。原來陳國富要說的是一段“驚情四百年”的現代版的《牡丹亭》的故事。
那麼他為什麼不乾脆起名就叫“現代牡丹亭”呢?或者按其故事情節,叫“時空轉換牡丹亭”也行啊。為什麼要起這麼一個特別浪漫與白話的名字呢?
事實上,這部電影在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它的英文名字是《The Peony Pavilion》——赫然就是《牡丹亭》的原譯名。但我還是覺得,或者說看過《牡丹亭》的中國人還是會覺得“我的美麗與哀愁”這個名字也還是挺貼切的。看來,陳導是較為準確的把握了這臺明代湯顯祖創作的愛情大戲。那麼這個名字到底貼切在哪兒呢?
之所以說“我的美麗與哀愁”這個名字起得好,是因為它特別能體現《牡丹亭》這出戏中最為關鍵與最為出彩的一折戲,這一折戲太有名了,它在崑曲中也經常單折演出,已經成為戲曲中“經典中的經典”,那就是杜麗娘的《遊園驚夢》。
話說一個春日的午後,杜太守家的千金小姐杜麗娘跟丫頭春香無意是來到府中的後花園,這園中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有一個亭子和滿園競放的各種花花草草,當然這裡面最多的肯定是牡丹花,要不然就不叫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