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領導人;下知有之,則是民眾僅僅知道有那麼一個領導人而已,並不發生什麼關係,等於沒有。這是最好的。次一點,是領導人和老百姓相互討好,叫“親而譽之”。再次,是統治者威脅老百姓,老百姓害怕統治者,這叫“畏之”。最差的,就是統治者侮辱老百姓,老百姓仇恨統治者,這叫“侮之”(《老子·第十七章》)。事情到這個份上,那就是亂世了。
老莊所處的年代,就是這樣一個亂世。亂的原因,在老莊看來,則是統治者和老百姓都在瞎折騰。老子和莊子都認為,從堯舜禹,到夏商周,整個天下的歷史,就是一部自以為是、自作多情又自討沒趣的“折騰史”。頻繁的戰爭和奢靡的生活固然是折騰,制度的建立和道德的建設,甚至包括科技的發明和文明的進步,也都是瞎折騰。只有把這些統統廢除、拋棄,人類才能回到他們理想中那個最美好的時代和社會。這就是老莊的主張:無為。
那麼,他們的“無為”又有什麼內容呢?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三 無為之謎(1)
老莊的無為,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寡慾、愚民、反智、不德。
前面說過,在老莊看來,社會###的原因是瞎折騰。為什麼會瞎折騰呢?因為多欲望。慾望也無非兩條,一是名,二是利。莊子說,過去一些名臣被殺,就因為好名;小國被滅,就因為好利(《莊子·人間世》)。因此,莊子告誡人們:“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莊子·應帝王》)也就是說,不要追求功名,不要充當智囊,不要承擔重任,也不要賣弄聰明。豈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賣弄聰明,承擔重任,充當智囊,追求功名的人,從來就沒有好下場,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呆在家裡,淡泊寧靜的好。
個人如此,國家亦然。《老子·第五十七章》說,一個社會,禁忌越多,人民越窮(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器械越多,國家越亂(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技巧越好,怪事越多(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越明,盜賊越兇(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總之,“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河上公章句《老子·儉欲第四十六》)。多欲,就不知足;不知足,就瞎折騰。越折騰,天下就越亂,事情就越多,麻煩也就越大。
所以,一個人,如果迫不得已君臨天下,那麼,最正確的態度“莫若無為”(《莊子·在宥》)。展開來說,就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子·第六十三章》)。什麼叫“為無為”?為,就是追求。為無為,就是“以沒有追求為追求”。什麼叫“事無事”?事,就是動作。事無事,就是“以沒有動作為動作”。什麼叫“味無味”?一般都解釋為吃沒有味道的東西,喝白開水,但我認為可以把“味”理解為“成就感”。這樣,才能與“為無為,事無事”連成一氣。先有追求,這就是“為”;然後有動作,這就是“事”;最後有成就感,這就是“味”。味無味,就是“以沒有成就感為成就感”。這也就是虛、靜、淡。“為無為”就是虛,“事無事”就是靜,“味無味”就是淡。淡就沒感覺,靜就不折騰,虛就不存慾望。相反,有慾望就會有追求,有追求就會有動作,有動作就會有成就,有成就當然就會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會更有追求。因此,不但不能有追求,不能有動作,也不能有成就感。
這一招很厲害!一般人主張“無為”,頂多也就想到不要有追求,不要有動作。然而老子卻直搗黃龍,將人類“有為”的深層原因連根拔起。我們知道,人之所以要做事,並不都為生存所迫,也並不都為名和利,也有不為這個的。那他為什麼?為成就感。就算為名為利,也希望同時有成就感。所以,成就感,是人最大的“欲”,也是人最難以克服的“欲”。只有把這根兒都拔了,才能真正做到“無為”。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老子的老辣之處。
問題是人不可能沒有追求,沒有動作,沒有成就感。因此,老子使用他“正言若反”的思維方式,來了個“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告訴我們不妨“以沒有追求為追求”,“以沒有動作為動作”,“以沒有成就感為成就感”。結果還是有追求、有動作、有成就感。而且,按照他“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的邏輯,沒有追求的追求,就是最高的追求;沒有動作的動作,就是最好的動作;沒有成就感的成就感,就是最大的成就感。這樣一來,你還有什麼話說,又還有什麼遺憾?
三 無為之謎(2)
這就是所謂“消極”了。不要以為消極就不好,消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