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至於“大家一樣”的“平均主義”,對不起,那是墨家的主張,不是儒家的。
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在這裡討論了。現在的問題是:孔子一門心思想做官要從政,而且有準備,有想法,有策略,還懂政治。那麼,他當上官了嗎?
可以說當上了,也可以說沒當上。孔子做過官的國家,一共三個:魯、衛、陳。魯國的官做得最大,一度以大司寇(公安部長)的身份攝行相事,但時間很短。從做中都宰算起,前後只有四年。在衛國做官時間最長,先後兩次,加起來七年(衛靈公三年,衛出公四年)。在陳國就只有三年。做什麼官,也不清楚。這樣算下來,孔子做官的時間,共十四年,佔他成年後生命的四分之一。孔子到過的國家,除了魯、衛、陳,還有周、齊、宋、曹、鄭、蔡、楚。他做過官的國家,約佔他所到國家的三分之一。看來,他是做官的時間少,碰釘子的時候多。更何況,即便做了官,他做官的三個目的(實施政治藍圖,實踐學術主張,實現人生價值),也一個都沒達到。更多的時候,是失望地離開。在魯國,在他國,都如此。
這樣一路釘子碰下來,結果是子路發脾氣,孔子發牢騷。孔子六十一歲那年(公元前491年)曾經到陳國做官,六十三歲那年(公元前489年)離開陳國去蔡國,半路上被人圍困,斷了糧,一行數人都餓得爬不起來,當時子路就發脾氣了。據《論語·衛靈公》,子路“慍見”,對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這裡要說明一下。窮,是沒路走,不是沒錢用。在古代,沒錢用叫“貧”,有錢用叫“富”;沒地位叫“賤”,有地位叫“貴”;沒出路叫“窮”,有出路叫“達”。達,就是通暢;窮,就是困窘。窮與達相對應,貧與富相對應,賤與貴相對應。貴賤、貧富、窮達,是三組概念。慍見,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把“見”解釋為見面的見,則“慍見”就是氣沖沖地去見孔子。一種是把“見”解釋為表現的現,則“慍見”就是憤怒之情溢於言表。總之,子路怨恨地對孔子說:君子也會走投無路嗎?
子路發脾氣,孔子怎麼說?孔子說,君子當然也會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君子固窮),但君子不像小人,一遇到這種情況,就歇斯底里,胡作非為(小人窮斯濫矣)。很顯然,孔子這話是批評子路,也是給自己和學生們打氣。是啊,君子任重道遠,豈能指望一帆風順?因此“君子固窮”。問題是不管遇到什麼困境,也不能自甘墮落,不能沒了君子風度。這叫什麼?這叫倒驢不倒架。
其實孔子也是有怨氣的,而且還被別人看出。那是孔子在衛國時的事情。據《論語·憲問》,有一天孔子在室內擊磬,門外有個挑草筐的漢子聽見了。漢子說,擊磬的這個人有心事呀(有心哉,擊磬乎)!聽了一會又說,你這樣乒乒乓乓地敲,也太俗氣了吧(鄙哉,硜硜乎)!你那點心思,不就是抱怨人家不瞭解你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水深,就穿著衣服過河;水淺,就撩起衣服過河嘛(深則厲,淺則揭)!這話什麼意思?李零先生的解釋是:世事的深淺,你又不是不知道,幹嘛非得死乞白賴要別人理解你?孔子聽了,只好說,他說得如此果決,我就無話可說了。是啊,說什麼呢?承認也不是,不承認也不是啊!
孔子有怨氣,也發過牢騷。據《論語·公冶長》,有一天孔子忽然大發感慨:我的主張行不通呀(道不行)!真想坐只木筏子,到海上去漂泊(乘桴浮於海)。跟著我走的,也就是阿由吧(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聽說,喜出望外,心想自己真是老師的得意門生。老師漂洋過海,不帶別人,就帶我。沒想到孔子接著又潑了一瓢冷水,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這句話也有多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子路這人也太勇敢了,這就不可取(楊伯峻的解釋)。另一種解釋是:子路倒是比我還勇敢,可惜找不到做木筏子的材料(李零的解釋)。我比較傾向於李說。前面說過,子路和孔子的關係,有點像李逵和宋江。他口無遮攔,常常捱罵,很像李逵。忠心耿耿,近於盲從,也像李逵。老師說到哪裡去,他連想都不會想,就會跟著走。孔子說“從我者,其由與”,是事出有因的。可惜“乘桴浮於海”,只不過說說而已。子路當了真,孔子哭笑不得,又不能說穿,就只好打圓場,說是“無所取材”(找不到做木筏子的材料)。
海外,其實是去不得的;海內,則徒然讓人傷心。這就是孔子的狀況。
那麼,他該怎麼辦?
txt小說上傳分享
四 頭號教書匠(1)
好在孔子想得通。不能“從政”,那就“為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