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約何世吹模ㄇ籩�耄��故潛鶉爍嫠咚�模ㄒ鍾脛�耄�孔庸彼擔�廡┣榭觶�強克�先思業奈潞汀⑸屏肌⒐Ь礎⒓蚱雍頹�玫美吹模ǚ蜃遊鋁脊Ъ筧玫彌��R簿褪撬擔��蛭�頤搶鮮ξ�撕茫��源蠹葉祭忠獍亞榭齦嫠咚�V劣謔撬�先思抑鞫�剩�故潛鶉酥鞫�擔�⒉恢匾�4誘舛味曰翱矗�驢閡膊幌窨鬃擁難���
問孔鯉的一次記載在《論語·季氏》。孔鯉,字伯魚,生於公元前532年(孔子二十歲時),卒於公元前483年(孔子六十九歲時)。陳亢比孔子小四十歲,比孔鯉也小了一輩,因此稱孔鯉為先生。陳亢問孔鯉:先生您在老先生那裡,也聽到過一些什麼特別的教導吧(子亦有異聞乎)?這意思很清楚:你爸當老師,你又是他的獨生子,總該吃過小灶的。孔鯉回答說,也沒什麼特別(未也)。接下來,孔鯉講了兩件事。他說有兩次,父親大人“嘗獨立”,他自己“趨而過庭”,被叫住問了話。趨,就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的意思。庭,則是建築物臺階前的空地,即院子。也就是說,有一天,孔子一個人站在庭院裡,孔鯉恭恭敬敬邁著碎步從他面前走過,結果被孔子叫住。孔子問他,學詩了嗎?孔鯉回答,還沒有。孔子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不學詩,無以言)。於是孔鯉“退而學詩”。又一天,孔子又是一個人站在庭院裡,孔鯉又恭恭敬敬邁著碎步從他面前走過,結果又被孔子叫住。孔子問他,學禮了嗎?孔鯉回答,還沒有。孔子說,不學禮,就不會做人(不學禮,無以立)。於是孔鯉“退而學禮”。然後孔鯉告訴陳亢:我聽到的,就這兩條(聞斯二者)。結果陳亢非常興奮,說我只問一個問題,就得到了三個答案:知道了詩,知道了禮,還知道君子要疏遠自己的兒子。這口氣,不但像粉絲,而且像媒體。。 最好的txt下載網
四 頭號教書匠(3)
孔子的學生和粉絲這樣多,他“招生”的時候有選擇、有條件嗎?或者說,孔門之中,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標準”嗎?
許多人認為沒有。因為孔子有兩句名言,一句叫“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還有一句叫“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束脩,就是十條幹肉。因此,不少人認為,只要交十條幹肉,就能成為孔子的學生。身份地位、地域種族等等,都不是問題。後面這一點,差不多也是學術界的共識。比如楊伯峻先生就把“有教無類”這句話,翻譯為“人人我都教育,沒有區別”。李澤厚先生也把這句話翻譯為“教學生不要分類別”,而且認為孔子能打破族類界限,實乃“重大進步”。
其實這裡面有許多問題可以討論。首先,束脩,或者十條幹肉,是見面禮,不是學費。而且,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曾經聽先師吳林伯先生說,束脩一語雙關,還表示願意接受約束和修理。顯然,條件也還是有一點的,那就是要表示拜師的誠意。何況有所教誨,也不一定就是收為學生。回答他一些問題,也可以說是“吾未嘗無誨焉”嘛!
其次,“有教無類”也未必是“無類而教”,即不分類別(身份地位、地域種族)地進行教育。實際上,要弄清楚什麼叫“有教無類”,得先弄清楚“有A無B”這種句式。這種句式在漢語中有四種意思:一,只有A,沒有B,比如有勇無謀、有名無實;二,有A,沒有非A(B),比如有增無減、有過之無不及;三,既有A又沒有A,比如有意無意、有一搭沒一搭;四,如果有A,就沒有B,比如有備無患、有恃無恐。“有教無類”屬於哪一種呢?第一種不對。因為教與類不像勇與謀、名與實,是矛盾對立的兩面。第二種也不對,理由同上。第三種更不對。能選擇的,只有第四種,即“有A則無B”。比方說,有備則無患,有恃則無恐。同樣,有教則無類。所謂“有教則無類”,就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賢,有的不肖。但透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可見“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這個觀點,是謝質彬先生在1989年第11期《文史知識》提出來的,我同意。
透過教育來消除差別,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構想。因此,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一點也不過分。可惜孔子並不能把全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都予以消除,這事他一個人做不了。他能做到的,也就是教好自己的學生。
於是我們要問:孔子招學生,都教些什麼,又怎麼教?
孔子的教學,有四教、四科之類的說法。四教,就是“文、行、忠、信”(《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