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來,貪汙之後也剩不下幾個。交給外方,稅收反而大大增加,所以也沒有把海關權的喪失當回事。兩江總督怡良在給咸豐的彙報中,對於此事也是迷糊不報。總之,稀裡糊塗中,上海海關權就被外國人摸走了。
1855年6月,英國上海領事館的翻譯李泰國接替威妥瑪做了上海海關的司稅。小夥子厲害啊:1847年,15歲的李泰國因父親李太郭的原因,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這年,他就是香港總督署裡一個很好的翻譯了。1854年4月,小夥子被派往上海任翻譯。半年之後,另一位英國年輕人,19歲的駐中國編外譯員、後來的中國海關第二任總稅務司赫德在上海見到了這位後來的前任。他對擔任上海領事館翻譯的李泰國的印象是:〃據我所知他才22歲,而看上去不過19歲。他在中國已有七年半,身體差不多全垮了。〃雖然身體不好,但小夥子幹勁兒挺足。
。▲虹▲QIAO書吧▲
第58節:上海:華夷和平共處的模範根據地(4)
如果說威妥瑪的成功在於創造這樣的先例……海關稅務司是中國的官員,不受本國領事的管轄。他在執行公務時,本國領事必得把他當作中國官員來對待;那麼李泰國的成功則是……憑著他的厚臉皮與充沛的精力,恰如其分地給中國的皇室金庫扮演了看門狗的角色。三年後,兩江總督何桂清的彙報中,李泰國治下的上海海關關稅比中國人自己管理時增加了三四倍。其管理與成功足以讓上海海關作為其他通商口岸的樣板。這為李泰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出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埋下了伏筆,更為清政府近代海關制度的確立埋下了伏筆。
我比較贊同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原因就在於此。我認為,歷史的經度與緯度,構成的是博弈之局。不能用某一個棋子的得失,來衡量全域性的成敗。比如,劉麗川起義,導致清政府失掉上海海關權這粒棋子。但是這種丟失也是一種收穫。因為海關權丟了,換來的卻是關稅的增加和海關的近代化。
所以,明面上是外國方面摸了一條魚,但是暗地裡,這一條魚卻是獻給上海當局和清政府的。
渾水摸魚的故事講完,咱們接著看修約的故事。這次修約,又換主角了。
虹←橋書←吧←BOOK。←
第59節:1856年:美國帶頭要修約(1)
5.1856年:美國帶頭要修約
大沽談判失敗,麥蓮從白河回廣東,路過上海時專門跟吉爾杭阿打過招呼:最遲不超過1856年,俺們還會再來的。
是的,1856年,中美《望廈條約》也到修約之期了。美國當然會再來。
不過,麥蓮只說對了一半,美國會再來,但已不是麥蓮本人了。1854年底,他請假回國,不久後辭職。代之而起的是伯駕。伯駕怎麼說也是個中國通了,1834年,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做醫務傳教士,還給林欽差看過疝氣,當然林欽差這個病號沒有直接見他,而是派人上他醫務室要藥來著。最多的一次,居然拿走人家伯駕一打疝氣帶……由於中國的欽差奉行人臣無外交、不敢貳君的傳統,所以沒法親自找伯駕看病,但是戴多大號的疝氣帶,手下人弄不準,伯駕就把自己醫院裡所有的疝氣帶都給他了,希望林欽差選取合適的之後,剩下的帶子派手下人再給自己送回來。問題是,咱這邊一條也沒給人家送回。1844年,伯駕作為美國顧盛使團的成員參與了中美《望廈條約》的簽訂。1845年,伯駕做了駐華使館的中文秘書兼翻譯官。駐華委員一旦不在崗,一般由他來做代辦。1855年5月,伯駕也請假回國了。幾個月後,政府就任命他接替麥蓮,做真正的駐華委員。
伯駕上任後接到的訓令是:第一,可以用軍事示威作為修約的後盾。第二,與英法兩個國家協同合作。第三,外國公使進京。第四,無限制擴大與中國的貿易。第五,取消對外國人一切人身自由的限制。伯駕赴任前,先是跑到倫敦,與英國外相剋拉蘭敦會晤,希望下次修約時,三國依然能聯合出動。克拉蘭敦完全同意,並且表示,一旦與俄國的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他會讓英國駐華海軍開到直隸以示支援。伯駕又跑到巴黎,與法國外長瓦爾斯基會晤,後者表示,他無保留地贊同伯駕所提出的法國軍艦開進直隸灣的建議。獲得英法兩國外交部的大力支援後,伯駕於年底到達香港上任。
伯駕到達香港後,立即與英法公使們碰頭,交換修約意見。1856年1月19日,伯駕照會葉名琛,要求在省衙門會見總督,並且面遞國書。十幾天之後,也就是1月31日,葉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