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有限和心態的不適,導致的結果只能是:〃西方國家已經把條件強加於中國,中國卻試圖儘量縮小並抗拒他們。〃〃他們拒絕接受這次戰爭的結局,繼續批評這個條約並且敵視條約中的各項規定。〃他們〃利用解釋條約的辦法來收回在談判中失去的東西〃。
由於《南京條約》之後的其他條約,都是耆英完成的。所以,帝國臣民對條約的敵視一部分轉移到了對耆英本人的敵視上。耆英當初訂約時,有兩個希望,既希望己方守約;又希望對方守約。不說對方如何守約,單說己方的守約,耆英就發現那是不可能的。他發現〃自己喪失了一切的支援,被迫自食前言並且背反他的立場〃。他試圖信守條約的行為,〃不僅受到了民眾、以前的行商和每個下級官員的反對,而且還遭到了北京一個勢力日益強大的派系的反對〃。按馬士的說法:〃整個帝國都在反對他〃。
耆英當然發現了信守條約的阻力,他夾在中英之間,實在難受。比如英人入城問題,其他五口都已准入,就廣州堅決不讓。沒有辦法,只好接受手下的建議,在1847年4月6日與英人約定兩年後解決,然後他趕緊想辦法內調,離開了廣州這個是非之地。
夷人也不傻,發現條約雖然定了,但是清政府君臣們能拖就拖能扯就扯。1848年春天,耆英內調回京,兩廣總督兼欽差大臣由徐廣縉繼任。1852年10月,〃中國也可以說不〃的典型代表葉名琛接替徐廣縉之職。夷人先是發現徐廣縉遠不如耆英這個老好人好說話,後發現葉名琛更是不如徐廣縉,每遇諸國照會,不是略回幾語,就是乾脆不回。於是他們想起了《望廈條約》中的一項條款:和北京方面的公文來往,除了專辦外交的欽差大臣,還可以透過兩廣、閩浙或兩江總督代達。〃於是他們開始北上,找兩江總督,但是兩江總督告訴他們,皇上只讓兩廣總督代理夷務。於是夷人再找兩廣總督,兩廣總督說,他只是中國的欽差,沒有西方所謂的便宜行事之權,所有的事情都得皇上恩准。但在密摺附片裡卻不忘告訴皇上:夷人有什麼事,只管往廣州推、推我身上好了。夷人投奔天津,希望直隸總督代他們投書皇上,皇上再請直隸總督代回夷人:夷務全歸兩廣總督管,請南下找兩廣總督吧。
。§虹§橋 蟲 工 木 橋 書§吧§
第13節:條約雖然簽了,但俺們都是被逼的(3)
於是乎,夷人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廣東之間就像皮球似的被踢得滾來滾去。駐華公使兼香港總督約翰·包令博士也不傻,向國內報告說:〃如果以為道光皇帝、大學士穆彰阿、談判人耆英和伊里布,或帝國任何其他官員把條約看作進一步交往的踏腳石,那就是再大沒有的錯誤了。相反,他們把條約當作這種交往的柵欄,是防止而不是便利相互接觸。〃
法國人也發現了這一點,比如馳禁天主教是他們在《黃埔條約》之外爭取到的一項最大勝利,道光於1844年11月11日不情不願地批准了,但是實際上並未執行,天朝百姓也根本不知道政府有了宗教馳禁令。1845年8月,法方強烈要求中方公佈馳禁令,並且在上海、寧波等地做實地考察,考察之後,再一次向清政府強烈要求並且以戰爭相威脅,道光這才於1846年2月20日下令:各地官吏不得查禁天主教。這種種情況,讓法國當代學者斷言:〃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所籤的條約,理論上使中國既對西方貿易開放,也對基督教開放〃。事實上,《南京條約》簽訂後,清政府的大多官員根本不知其內容,條約文字一直存放在兩廣總督衙門,而且並未頒行,後來的兩江總督何桂清曾向咸豐奏報過:〃歷來辦理夷務諸臣,但知有萬年和約之名,而未見其文,以致誤將通商章程作為萬年和約〃。
問題是像何桂清這樣比較明白的大吏,天朝根本沒有幾個(就連何桂清本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還被咸豐他媳婦兒、慈禧太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時候殺雞給猴看了),政府也不稀罕。總之,天朝鏈條上的某個臣子與鬼子打交道多了,可能清醒些,但是他挨不住天朝整個政治系統的無知與偏執!如此情形下,還有什麼樣的故事不能發生呢?
▲虹▲橋▲書▲吧▲BOOK。▲
第14節:英國傻佬:高興得過早了(1)
3.英國傻佬:高興得過早了
南京條約簽訂後,英國人高興啊。
英國首相皮爾(Sir Robert Peel,託利黨領袖,1834…1835年、1841…1846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宣稱:這年的好收成和中國條約的訊息,把英國從困難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