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風雲如何變幻,蘇聯政府在那個時期給予中國建設的巨大幫助,蘇聯人民所展現出的深厚純真的同志情誼,是應當永遠銘記、不容抹煞的。
第五章 夢開始的地方(1)
在冬日明麗的陽光裡,我循著老學長們指引的路線,開始了我的尋覓之旅。
從高樓鱗次櫛比的西單鬧市口向南,都市的喧囂瞬間拋在腦後。儘管從未來過這裡,可是漫步在狹窄陳舊的新文化街上,卻有一種異樣的親切在心頭。
走到街道的西頭,向南沒多遠,眼前赫然出現兩扇黑漆鐵柵欄大門,上面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門牌——“鮑家街43號”。
我知道,我到達了今天一路尋訪的終點。
我感到,這裡也將是我的精神之旅的起點。
門衛沒有阻攔,我信步走入半開的大門。
眼前霍然開朗,一個軒敞的古老庭院出現在眼前。北面升起的漢白玉石階上,是面闊五間的大殿。整個建築顯然剛剛修繕過。金黃的琉璃瓦,大紅的牆壁門窗,絢爛的簷下彩畫,在清冽的陽光中格外燦爛眩目。
我知道,眼前的這進院落,是清朝末年醇親王府的遺存。在這裡,曾經誕生了大清帝國的倒數第二位皇帝——光緒。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座王府成為“潛邸”而不再有人居住。後來,醇親王府搬遷到什剎海附近,俗稱“北府”。相對於末代皇帝溥儀出生地“北府”而言,位於鮑家街的這座王府倒是鮮為人知。
更鮮為人知的是,1952年6月至1955年2月,培養留蘇學生的搖籃——留蘇預備部,在這裡度過了初建的近三年時光。
如今,這裡已經是中央音樂學院的部分校區。空氣中若隱若現的悠揚旋律,早已取代了昔日朗朗的讀書聲。角落裡無處不在的中外演出海報提醒我,這裡已經成為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
今天,站在這個歷盡滄桑的院落裡,我突然有了一種激動。
一百多年前,六歲的光緒皇帝從這個院落中走出,等待他的,是“變法維新”、“帝國中興”的虛幻迷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