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樣一個問題——黃河之所以氾濫,是因為河道逐年升高,形成了岸上河,於是河堤也越來越高,稍有不慎一旦決堤,後果就會極其嚴重。(住在黃河邊上的人應該深有體會)
而要降低河道,就必須除掉河裡的泥沙,好了,關鍵就在這裡,怎麼除沙呢?
找人去挖,估計沒人肯幹,也沒法幹,找挖掘機,那還得再等個幾百年,用什麼才能把這些泥沙除去呢?潘季馴苦思冥想,終於醒悟,原來那件制勝的武器就在他的眼前——水。
收緊河道,加大水的衝力,就可以把河底的泥沙沖走,所謂“水流沙中,沙隨水去”,就此大功告成。
除此之外,他還想出了一種獨特的治水方法,名叫滾水壩,具體說來,是事先選擇一個低窪地區,當洪水過大之時,即開啟該處堤壩,放水進入,以減輕洪峰壓力。
看起來很眼熟是吧,沒錯,這就是流傳至今,眾人皆知的治水絕招——分洪。
有這麼一位水利天才坐鎮,氾濫多年的黃河得到了平息,在之後的數十年內沒有發生過大的水患。
這是第一位,算是個幹技術的,相比而言,下面的這位就麻煩得多了。
黃河氾濫,多少還有個期限,等汛期洪峰過了,該埋的埋,該重建的重建,也就消停了,但是暴動就不一樣了,要鬧起來你不管,指望他們突然放下屠刀,皈依我佛,那種事西遊記裡才有。
隆慶四年(1570),永不落幕的兩廣叛亂再次開演了,在當年,這個地方算是蠻荒之地,文盲普及率較高,不讀書自然不服管,不服管自然不納稅,不納稅自然是不行的。於是來來往往,雙方都喜歡用拳頭刀槍講話,每到逢年過節,不鬧騰一下,那就不正常了。
但這次鬧騰的動靜很大,兩廣全境都有叛亂,且叛軍有一定的戰鬥經驗,派了幾個人去都被打了回來,於是高拱一拍腦門:
“沒辦法了,派殷正茂去吧!”
殷正茂,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是當年傳奇科舉班的一員,和諸位名人同學相比,他沒有張居正的政務能力,王世貞的文采,更沒有楊繼盛的膽量,但他也有著屬於自己的專長——軍事。
他雖是文官出身,卻極具軍事才能,多次領兵出戰,從無敗績,被認為是一代名將,按說他應該是最理想的人選,可為什麼直到沒辦法才找他呢?
原因很簡單,他太貪。
這位兄弟雖說很有才能,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貪汙犯,原先當地方官就吃農民賦稅,到軍隊後就吃士兵的軍餉,明代貪汙不算什麼大事,但殷先生卻貪得天下皆知,貪得名聞全國,著實不易。
果然,任用殷正茂的訊息一傳出,就如同往廁所裡丟了顆炸彈,分量十足,在大貪汙犯殷正茂的面前,大臣們第一次消除了分歧和派系,異口同聲地表示絕對不行。
高拱卻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表示一定要用,每天朝廷裡都吵得天翻地覆,最後還是高學士水平高,只用一句話,就讓所有的人都閉上了嘴:
“誰再反對殷正茂去兩廣,我就派誰去!”
這就不好玩了,殷正茂即刻光榮上任。
但他的親信,給事中陸樹德站了出來,勸告高拱,人你可以派去,但軍餉你要看緊,最好在戶部找個人隨從前去,搞好財務稽核制度,要內防家賊。
然而高拱說:
“不用派人,所有軍餉直接撥給殷正茂就是了。”
陸樹德急了:
“殷正茂必定貪汙軍餉!”
“我知道。”高拱卻笑了笑,“那又如何?”
“我撥一百萬兩軍餉給殷正茂,他至少貪汙一半,但以他的才能,足以平定叛亂,如果我派一個清廉的人去,或許他一兩也不貪,但是辦不成事,朝廷就要多加軍餉,這麼拖下去,幾百萬兩也解決不了問題。”
“所以殷正茂不去,誰去?”
事實確實如此,殷正茂去後,僅僅幾個月就平息了叛亂,班師凱旋,當然了,軍餉他也沒少拿,如果不貪,那就不是殷正茂了。
但高拱還是賺了,說到底,這是個成本核算問題。
在高拱的正確指導下,潘季馴和殷正茂成為了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但和第三個人比起來,前面這二位就只能算是小兒科了。因為這位最後出場的壓軸主角解決了一個問題,一個連朱元璋都沒能解決的問題。
這個人的名字叫王崇古,時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其實之前他曾經露過一面,在浙江時,他作為俞大猷的副將出擊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