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然而這個例竟然在自己手上給破了,高拱氣得七孔冒煙。
更何況,按規定,遺詔應該是我來擬的,皇帝死得急,沒來得及寫,大家也都理解,現在你馮保竟然搞出一份遺詔,天上掉下來的?!
但是激動歸激動,畢竟人剛死不久,孤兒寡母在眼前,鬧起來也不好看,況且遺詔也沒指明馮保輔政,司禮監掌印太監還是自己的人,有帳慢慢算,咱們走著瞧。
只過了一天,高拱就知道自己錯了。
第二天,另一條遺旨頒佈:原司禮監掌印太監孟衝退休,由秉筆太監馮保接任。
原來如此!
瞧不起太監,偏偏就被太監給耍了,高拱終於發現,他已經陷入了一個圈套,局勢十分不利。
但老滑頭畢竟是老滑頭,在短暫驚慌之後,高拱恢復了鎮定,叫來了自己的心腹大臣雒遒、程文,整夜商議之後,他們訂下了一個幾近完美的攻擊計劃。
這一天是隆慶六年(1572)六月八日,高拱相信,勝券已經在握。
朱翊鈞篇
第八章 陰謀
【唯一的漏洞】
隆慶六年(1572)六月十日,第一波攻擊開始。
這一天,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剛剛上班,便收到了一封呈交皇帝的奏疏,作者是高拱,他立即開啟閱覽,卻被驚得目瞪口呆。
奏疏的大致內容是說:太監不過是下人,卻一直參與政治,我高拱實在看不過去,特向皇帝陛下建議,收回司禮監的權力,並對敢於亂湊熱鬧的有關人等進行嚴懲。
馮保懵了,卻並非因為恐懼,而是他怎麼也想不通,高拱為何會犯如此低階的錯誤!
對這封奏疏中的建議,馮保早有心理準備,高拱兄每日磨刀霍霍,動手是遲早的事情,但用這種方式直接上奏,卻著實讓人匪夷所思。
因為雖說大臣的奏疏是直接呈送皇帝的,但那已是朱元璋時代的事情了,隨著皇帝越來越懶,許多文書都是由太監轉呈,皇帝往往看也不看,就丟給內閣,讓內閣票擬處理意見,然後再轉給司禮監批紅蓋章,事情就算結了。
這就奇怪了,你高拱明明知道皇帝小,不管事,檔案都是我蓋章,怎麼還會上這樣的東西,難道你指望我精神失常,打自己耳光不成?
馮保把腦袋想破,也沒明白怎麼回事,但這個事總得解決,於是他扣住了奏疏,沒有轉交內閣,而是自己代替皇帝,在上面批了六個字,然後批紅蓋章,還給了高拱。
這六個字是:“知道了,遵祖制”。
這又是一句傳說中的廢話,什麼祖制,怎麼遵守?
然而高拱卻並不生氣,因為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高拱明知這六個字出自馮保的筆下,卻只是冷笑了一聲,對同在內閣的張居正與高儀說了這樣一句話: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高儀搖了搖頭,張居正笑了。
馮保,你儘管鬧吧,很快你就會知道我的厲害。
高拱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再次送上奏疏,並特地說明,皇帝公務繁忙,就不勞煩您親自批閱了,把我的奏疏送到內閣就行,內閣有人管。
誰管?不就是高拱嘛。
高先生的意思很簡單,翻譯過來就是:馮保同志,我知道上次你當了一回皇帝,簽了我的奏疏,這次就不勞煩你了,把我的奏疏交給內閣,當然,也就是交給我,我自己來籤。
一見這傢伙又開始鬧,馮保就頭大,要私留檔案可能要出麻煩,反正這封奏疏只是要個名分,那就給了你吧!
一念之差,他把奏疏交給了內閣。
這是一個差點讓他送命的決定。
高拱就是高拱,比馮保有文化得多,輪到他當皇上,大筆一揮唰唰唰,在自己的奏疏上批了十九個字,其大體意思是:
“我看了你的奏疏,對時政非常有用,顯示了你的忠誠,就按你說的辦吧!”
高拱表揚高拱,也算有性格。
檔案又送回了馮保那裡,看了高拱的批覆,他哭笑不得:自己跟自己玩有意思嗎?但無奈之下,他還是蓋了章。
不就要個名分嗎,你還能翻天不成?給你就是了。
我要的就是一個名分,高拱得意地笑了,馮保,你還太嫩。
這一天是隆慶六年(1572)六月十二日,計劃圓滿完成,第二波攻擊即將開始。
隆慶六年(1572)六月十三日,馮保最黑暗的日子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