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300架。
第2航空艦隊是###作戰後新組建的部隊,正在九州方面進行訓練,很多飛行員是新手,只有T攻擊部隊算得上精銳部隊,計有飛機560架,但能夠投入作戰的也不過300架。
日軍能夠拿總數1000架的航空兵力,和擁有精銳艦載機1300架的美國機動部隊抗衡嗎?結論是否定的。
無奈之下,日軍大本營想到了日本惟一的一點優勢——戰列艦,日本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
超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是日本海軍傳統作戰思想“以戰列艦為核心進行海上決戰”的產物。1937年11月4日“大和”號在吳港造船廠秘密開工,1941年12月竣工。“武藏”號於1942年8月竣工。在日本投入作戰的總計12艘戰列艦中,就其戰術技術效能看,“大和”號和“武藏”號確實是出類拔萃的,基準排水量比其他戰列艦大一倍,主炮由360毫米口徑改成460毫米口徑,艦載偵察機和觀測機由過去的3架增加到7架,對空火力和艦體防護力均有很大加強。
在“大和”號和“武藏”號的建造中,充分體現了日本海軍的“大炮鉅艦”思想。其標準排水量為萬噸,長256米(水線長),寬米(水線下最大幅),平均吃水米,動力為15萬匹馬力,速度27節,續航距離7200海里,乘員2500人,水線部裝甲最大厚410毫米,主炮460毫米口徑炮9門(三聯裝),副炮155毫米口徑12門(三聯裝)、127毫米口徑12門(三聯裝),25毫米機槍24門(雙聯裝)、13毫米機槍4門(雙聯裝)。
他們認為,“大和”號和“武藏”號戰列艦的主炮有效射程在40公里以上,每發炮彈重噸,2分鐘3個齊射,27發炮彈可形成寬90米、長400米的火力控制區,其“九一”式穿甲彈直接命中時可擊穿任何艦船,只要“大和”號和“武藏”號能突入敵艦聚集的海區,就可以發揮它們的可怕火力,對敵艦隊進行毀滅性打擊。就這樣,日本的軍事家們把自己拉回到了自納爾遜時代形成的“大炮鉅艦主義”的思維模式,企圖依靠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兩艘超級戰列艦擊敗美國人,為日本在萊特海戰中埋下了徹底失敗的種子。
當然,大本營也知道用戰列艦對付航空母艦的難度,於是絞盡腦汁,提出了“捷”號作戰的基本思路,即以戰列艦為主力,強行突入敵主力部隊海域,依靠近戰火力殲滅敵人,同時為減輕主力艦隊突入時的壓力,實施大規模的陸基飛機攻擊作戰和佯動作戰。
對於第二個問題,日本軍事家們的思維模式倒有些超前。
當時,大本營對美軍下一步的進攻方向判斷不清(美軍自己都沒有確定下來,指揮太平洋戰爭的幾位美國將軍——金海軍上將、麥克阿瑟、尼米茲正在為此爭論不休),但是確信仗肯定要打,因此在7月24日大本營制定了《陸海軍今後作戰指導大綱》,提出了一個可以隨機應變的“捷”號作戰的設想。
該設想的出發點是“無論敵來自任何方向,均能隨時集結陸海空軍事力量,進行迎擊並將其擊潰。”根據這一設想,日軍大本營預想了4個決戰方向,並相應制訂了4套作戰方案。它們是:菲律賓方向的“捷-1”號作戰計劃;臺灣和琉球方向的“捷-2”號作戰計劃;日本本土(北海道除外)方向的“捷-3”號作戰計劃;庫頁島、北海道方向的“捷-4”號作戰計劃。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捷”號作戰計劃(4)
那些終日緊盯著作戰地圖的日軍參謀們認為,這套周全的作戰計劃可以保證無論敵人來攻上述任何地點,均能隨時集結陸海空軍事力量,進行迎擊並將其擊潰。
圍繞著“捷”號系列作戰計劃,日本大本營要求南方軍總司令官、臺灣軍總司令官、本土防衛軍總司令官等與海軍協同,在8月至10月間迅速完成“捷-1”號至“捷-4”號作戰的準備。
與此同時,大本營根據已往的作戰特別是失敗的教訓,開始研究作戰重點、戰法,調整作戰指揮關係。其主要變化如下:
一是把菲律賓方向作戰列為重中之重。
在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上,小磯國昭首相對當時戰爭形勢的判斷是:“今後敵之對我海上交通的破壞作戰,將與駐華空軍的活動相配合,將對西南各島及菲律賓方面集中使用潛艇並輔以機動部隊的挺進攻擊,因而我方船隻將增加損失。但是,只要敵方在西南各島及菲律賓方面獲得空軍基地的企圖不能實現,則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