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兩方面的問題。事實上,這隻會加劇商品短缺。至於貨幣過剩如何應對,我們會在後面章節討論。有一種謬見支援著限價政策,這是本書的所關注的。政府官員抬高某些商品的價格時,他們一心顧及生產者的眼前利益,而沒有考慮消費者的利益。同樣,政府官員壓低某些商品的價格時,他麼一心顧及國人作為消費者的眼前利益,而沒有考慮國人作為生產者的利益。公眾同樣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稀裡糊塗支援那些政策。人們當然不想花更多的錢去購買牛奶、黃油、鞋子、傢俱、戲票、鑽石,去支付房租。任何時候,這些東西的價格一上漲,消費者就開始憤慨,感覺遭人敲竹槓。
對於每個人來說,惟一該漲價的,是他自己生產的東西;這是一個人理解並贊成價格上漲的原因。不過,人人都覺得自己的產品才應該最應該漲價。他會找出諸如此類的理由:“我的企業現在情況相當特殊,一般人根本不瞭解。一方面人工成本在漲;原材料價格也在漲;這種或那種原材料不再進口,而國產貨生產成本又比較高。另一方面,我的產品是供不應求,應該允許我把價格調高一點,這樣才能加大供應和生產,去滿足市場需求。”每個人作為消費者時,會買很多不同的東西;作為生產者時,通常只生產一樣產品。若自己的產品的價格被壓低,他會覺得很不公平。正如每家廠商都希望他自己的產品價格能夠上漲,每個工人都希望自己的薪酬能夠調高一樣。每個人作為生產者時,都看得出價格管制限制了自己的生產。但是幾乎每個人都不願將觀察到的這個事實推己及人,因為這意味著他會付更多的錢去買別人的產品。
簡單地說,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多重經濟角色。每個人都是生產者、納稅人,消費者。他所支援的政策,取決於當下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因為他有時是矛、有時是盾。作為生產者時,他希望漲價(因為顧及自己的服務或產品);作為消費者時,他希望降價(因為顧及自己的錢口袋)。作為消費者,他可能主張或者默許政府實施補貼;作為納稅人,他反對政府實施補貼。每個人都心照不宣想從各種政治力量的鬥爭中獲利,例如讓自己產品漲價而不讓原材料漲價,或者作為消費者支援價格管制。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在自欺欺人——利用政治力量操縱價格,註定得不償失;因為管制價格不可避免地會限制和破壞就業與生產。
第18章 房租管制的後果(1)
政府對公寓和院宅房租的管制,是價格管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大部分後果跟一般的物價管制很像,但仍有幾點需要特別考慮。
房租管制政策有時附屬於一般物價管制,多數時候則是透過專門立法來規範的。政府常在戰爭初期實施房租管制。有些城鎮房租上漲是因為部隊駐紮,當地旅館業者提高房價,公寓和院宅的業主提高租金,往往引起民眾不滿。有些城鎮房租上漲,可能是因為轟炸燬了房舍,同時房源得不到補充,因為原材料和勞工已被徵去生產武器裝備和其他急需物資。
房租管制論調最初的依據是房屋供應缺乏“彈性”,即便房租漲得再高,房荒問題也不可能得到解決。有人因此提出,如果政府禁止房租上漲,可以保護租戶不會被敲竹槓,同時不會對業主造成實質的傷害,也不會打消建造新房屋的積極性。
即便房租管制實施時間不是很長,這個論調也有缺陷。它忽視了對租戶產生的立即影響。不存在管制的時候,房租上漲反映出居住空間供不應求,反映出通貨膨脹的現狀,這個情況下,個別租戶就會精打細算,租用比較小的空間,或與人合租。相同數量的住房,就可以供更多的人居住,直到房荒得到緩解。
房租管制的做法鼓勵租戶浪費使用本來就緊張的居住空間,它造成一種差別待遇——對已經佔有院宅或公寓的租戶有利,卻犧牲了四處找房的求租人的利益。如果允許租金上漲到自由市場的水平,則可以讓所有的租戶或求租人享有同等的機會,競價爭取居住空間。在通貨膨脹或房源短缺的狀況下,如果允許房租隨行就市,也就是誰出價高誰承租,那麼租金肯定會上漲。
實施房租管制的時間持續越久,結果越糟。新的房子不會蓋出來,沒有經濟動力就沒有人願意建造新住宅。隨著建築成本升高(通常是通貨膨脹造成的),以前的房租水平將不會再有利潤。即使政府最後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不把新房屋的租金納入管制範圍,對興建新住宅的激勵,以及建造數量,還是會少於完全不實施房租管制的情況。新房屋的租金可能是同等大小舊房屋的10~20倍不等,具體要看舊房屋租金的價位,以及舊房屋租金管制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