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們得到的補貼會比購買力較低的人更多。到底誰補貼了消費者,取決於政府如何徵稅。如果既是納稅人又是消費者,便是自己補貼自己。若接受補貼的商品很多,要辨別誰補貼誰就讓人暈頭轉向了。請不要忘記補貼的錢必須由某人來買單,因為我們還無法讓整個社會都享受補貼。
3
價格管制往往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在戰爭時期,它會一度運作得很好,其間因愛國意識和危機感使價格管制獲得支援。但是時間越長,實施難度就越大。當價格被政府強制壓低後,需求會長期超過供給。我們已經看到,要是政府為了防止受控商品供應短缺,進而去降低其生產成本,即壓低其勞工、原材料和其他生產要素的價格,就會使這些生產要素的供給也出現短缺。照這樣下去,政府不僅會發現沿產品線“縱向”擴大價格管制不可避免,也會發現有必要對不同產品線“橫向”擴大價格管制。一方面,配給制讓消費者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消費者仍可能擁有過剩的購買力,他們一定會轉向購買其他某種替代品。換句話說,隨著實施配給的每件商品日益短缺,仍未實施配給的商品一定會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持續性的價格管制,一定會迫使政府將越來越多的商品配給的範疇(這裡假設黑市還沒有壯大到足以影響法定限價市場的程度)。並且,政府不可能只限於對消費者實施配給。例如,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對消費者實施配給外,政府首次對生產者實施原材料配給。
第17章 政府管制價格(3)
旨在將某種歷史價格水平永久化的全面價格管制,最後自然會製造出一個完全受管制的經濟體。工資必須像物價那樣,被強制壓低。勞工必須像原材料那樣,被強制納入配給。到那時,每一位消費者能擁有多少商品,要政府來配給;每一家制造商能擁有多少原材料、能夠僱用多少勞工,要政府來配給。到那時,廠商競價購買原材料不被允許,競價招攬勞工也不被允許。結果會形成僵化的集權經濟,每家工廠、每個勞工都在政府的擺佈之中,最後則是放棄我們曾經擁有的全部自由。正如漢密爾頓兩個世紀前在《聯邦黨人文集》(Federalist Papers)一書中所指出的:“控制一個人生計的權力,就是控制一個人意志的權力。”
4
這就是價格管制的最終結局,曾幾何時,價格管制被人稱為“完美”、長效和“無關政治”。 政府管制釀成的一些大錯,有一部分被黑市所化解。這個現象在一個又一個國家得到證實,尤其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和戰後的歐洲各國。在有些國家,黑市不斷成長壯大,破壞並在實質上取代了法定的限價市場。貪戀權力的政治人物,抱定形同虛設的法定價格不放,以此向國人表明他們的立意完全正確,只是政策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
即便黑市最終取代了法定的限價市場,但黑市畢竟是黑市,不可能對國人不造成任何傷害。這傷害既有經濟上的,也有道德上的。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歷史悠久、商譽良好的大公司卻因為遵紀守法而遭到限制,甚至被迫停產。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靠違法亂紀突破限制的新公司。跟老公司相比,這些新公司不僅經營效率差,產品粗劣,而且成本高出許多。而此時的老公司,為求生存,不得不把成本降到最低。誠信吃虧,欺瞞獲益。這些新公司依靠鑽法律空子來求得生存和發展,顧客和它們沆瀣一氣;道德敗壞深入到經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此外,政府價格管理部門,很少真正做出努力去維護現行的價格水平。一開始,他們聲稱旨在努力“維持現有水平”。然而,他們很快就會以消除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名義,著手實施歧視性的價格管制政策,結果是政治力量強大的群體得到政策傾斜最多,其他的群體則得不到政策照顧。
投票票數多的,政治力量就強,這是政府價格管理部門總喜歡討好勞工和農民的原因。價格管制之初,官員們的說法是,不要把工資和物價的聯絡看得那麼緊,即便產品價格降了,你們工資也可以漲。當漲工資勢必犧牲利潤時,官員們的說法是,反正利潤本來都高,價格要維持、工資要漲,生產者仍可以獲得“合理的利潤”。各個企業的利潤各不相同,對利潤一刀切的做法勢必將收益能力最差的公司一舉淘汰出局,進而導致若干商品的產量減少或停產。這就意味著失業、生產萎縮、生活水平下降。
5
政府限定最高價格,為什麼這麼費力不討好呢?首先是他們誤解了致使價格上漲的原因。價格上漲的真正原因,是商品匱乏或貨幣過剩。法定價格上限根本無法解決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