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犯的特定價格存在。這個特定價格或以前的低價格,被視為“合理”,比它高的任何價格都“不合理”,而不去管特定價格設定之後,生產或需求狀況所發生的變化。
2
在討論這個主題時,我們必須假設市民的購買力大於商品的供給,並且政府限價低於自由市場價位。因為,要是假設政府把價格剛好限定在自由市場價位,那就和根本不實行價格管制沒有兩樣。
當商品價格被人為限制在它的市場價位之下時,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兩個結果。第一是導致受控商品的需求增加。由於該商品變得便宜,圖便宜的人會更多,人們也買得起更多。第二是導致受控商品供給減少。由於人們買得更多,該商品勢必供不應求。但是生產積極性卻遭到打擊,降價致使該商品收益率降低,甚至做不出利潤。邊際生產者被迫出局。即使最有效率的生產者也可能虧本經營。這種事情就曾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過,當時的屠宰場在美國的物價管理部門要求下,以低於購買活牛和僱用屠宰加工工人的成本的售價,持續屠宰和加工肉製品。
如果政府暫不採取其他措施,價格限制將造成受控商品缺貨。這恰好與政府價格管理部門的本意背道而馳。因為那些被選定的限價商品,都是政府最希望其保持充足供應的商品。然而價格管理部門的做法卻有問題。價格限制直接限制了生產者能賺取的工資和利潤,間接限制了受控商品的產量。當受控商品只包括生活必需品而不包括奢侈品或其它非必需品時,政府其實是在鼓勵廠家放棄生產必需品,轉向去生產非必需品。
政府價格管理部門遲早會認識到這一點。為避免產生上述結果,他們接下來會採取其他各種辦法和管制措施。這些措施包括配給制、成本管制、補貼和全面管制價格。我們來一一討論這些措施。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17章 政府管制價格(2)
當限價政策致使一些商品出現明顯的短缺時,多佔多得的人肯定會遭到圍攻。例如,有錢人被指控得到的必需品“超過公平份額”;要是受控商品是生產用的原材料,就有公司會被指責為“囤積居奇”。鑑於此,政府會推出一套規則,規定誰有優先購買該商品的特權,或者由政府機關決定分配給誰,分配多少,如何分配。如果實施配給制度,就意味著定量供應,每位消費者最多隻能得到自己那份定量,想多購買都不行。
總之,一旦採取了配給制度,就意味著政府採取的是雙重價格體系,或者是雙重貨幣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位消費者除了持有一定數量的錢幣,還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票券或“額度”,才能買到東西。換句話說,政府限價市場試圖透過配給,去執行自由市場透過價格所做的部分工作。之所以說只是“部分工作”,是因為配給只限制需求,並不刺激供給,而價格上漲即能限制需求,又能刺激供給。
為了保證受控商品實現持續供應,政府可能擴大管制受控商品的生產成本。比方說,為了壓低牛肉的零售價格,政府可能限定牛肉的批發價格、屠宰場的牛肉價格、活牛的價格、飼料的價格、農場工人的工資。為了壓低牛奶的價格,政府可能限定牛奶送貨司機的工資、奶品包裝的價格、農場的牛奶價格、飼料價格。為了壓低麵包的價格,政府可能限定麵包房工人的工資、麵粉的價格、糧食加工企業的利潤、小麥的價格等等。
當政府繼續擴大受控商品範圍的時候,無非是擴大了我們在前面所指出的價格管制的後果。假使政府有魄力有能力去限定受控商品的成本,成本控制也只會導致受控商品的各種生產要素(如勞工、飼料、小麥等等)出現短缺。這麼一來,政府不得不繼續擴大受控商品的範圍,最終走向全面的價格管制。
為避免陷入上述困境,政府也可能採用補貼的辦法。例如,政府可能發現,當把牛奶或黃油價格限定在市場價位之下,甚至與其他受控商品價格相比較都偏低,短缺就可能發生。因為生產牛奶或黃油的工資及收益率,還比不上生產其他商品。政府為了補救這種現象,對牛奶和黃油的生產者進行補貼。我們假設補貼已被順利批下來,並且假設補貼剛好足夠確保牛奶和黃油得以持續生產,很明顯,雖然補貼付給了生產者,但真正得到補貼的卻是消費者。因為,生產者拿到補貼後的收入,與受控前按市價銷售的收入差不多;而消費者卻能買到便宜。兩者的差價,正是他們獲得的補貼金額——也就是政府表面上付給生產者的補貼金額。
現在,除非接受補貼的商品也實施配給,否則購買力最強的人會買得最多。這意味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