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到特殊待遇。特殊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提出對自己有利的計劃,那些計劃開始顯得荒唐可笑,有識之士都懶得去戳穿它。但是特殊利益會驅使受惠的人堅持推進他們的計劃。該計劃若能透過立法實施,會立即改善那些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他們不惜代價,僱來身名顯赫的經濟學專家和公共關係專家為其代言。他們那些論調在公共場合被人反覆提起,再加上大量統計數字、表格、曲線圖和圓餅圖的狂轟濫炸,民眾很快就信以為真。等到有識之士意識到立法實施勢在必行,一切為時已晚。有識之士沒辦法在短短几周之內吃透相關的主題,而他們的對手,也就是利益集團僱來的智囊,已經在這個主題上傾注了數年心血。有識之士被對手指責成不了解具體情況,僅僅停留在理論上的假設和推定,讓人覺得強詞奪理。
農產品“平準價格”的歷史,正是照上述程序寫就的。不知道平準價格第一次作為立法議案提出具體是哪一天,但是1933年新政實施時,它已經成為既定的原則,並作為法律頒佈;而且,年復一年,平準價格的衍生論調也被陸續頒訂為法律。
平準價格的說法大致如下。在所有產業中,農業最基本、最重要,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加以保護。還說,只有農民富裕了,其他人的富裕才有著落。要是農民缺乏購買力,買不起工業產品,工商業就會萎縮。他們認為這是1929年經濟崩潰的原因,起碼是經濟無力復甦的原因。當時農產品價格暴跌,而工業產品價格的跌幅卻很小。結果,農民買不起工業產品,導致城市工人紛紛下崗;然後,城裡人也買不起農產品,經濟蕭條四下蔓延,形成惡性迴圈。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很簡單,把農產品價格拉回到與農民所買產品價格持平的水準。1909年到1914年間就出現了這種平準價格,那時的農民很富裕,那時的價格關係應該恢復,並且永久維持。
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隱含了許多謬誤,在這裡沒有時間一一探討,展開討論也會離我們的主題太遠。但是我們找不到充分的理由,認定某一年或某一特定時期出現過的價格關係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甚至認為這種價格關係比其他的時期更為“正常”。就算當時的價格關係相當“正常”,又有什麼理由可以讓我們無視此後60年生產和需求狀況發生的鉅變,同時認為這種價格關係應該繼續維持下去?利益集團選定1909年至1914年的價格關係作為平準價格的基礎,並不是隨意的,就相對價格而言,那其實是美國曆史上對農業最有利的時期之一。
如果平準價格觀念真的那麼厚道或合乎邏輯,那就應該普遍適用於所有商品。如果1909年8月到1914年7月農產品和工業產品之間的價格關係應該永久保持,那為什麼不將那段期間各種商品之間的價格關係也永久保持呢?
在本書1946年版中,我舉例說明了平準價格觀念產生的一些荒謬結果:
雪佛蘭(Chevrolet)六缸大轎車1912年的售價是2;150美元;1942年改進型六缸雪佛蘭大轎車售價是907美元,若參照當時農產品平準價格來調整,售價應該是3;270美元。1909年到1913年(含),金屬鋁全球的平均價格是每磅美分;1946年初是14美分,若按照“平準”價格,則應該是41美分。
1978年的今天再來算這筆賬的話,肯定費力不討好,我們除了必須考慮1946年到1978年間嚴重的通貨膨脹(消費物價指數上漲了兩倍多),還必須考慮前後兩個時期汽車品質上的差異。這種困難,顯然表明了平準價格的提議行不通。
在1946年版中,我繼續指出,生產率提高也是農產品價格下降的部分原因。“從1955年到1959年的五年間,美國的棉花收成量平均每英畝是428磅,從1939年到1943年,年均為260磅,而在1909年到1913年這個‘基’期,年均收成只有188磅。”再跟現在的生產率水平比較一下,1968年到1972年五年內,平均每英畝棉花收成467磅,農業生產率繼續提高,只是增幅有所下降。同樣的,1968年到1972年五年的平均每英畝收成,玉米為84蒲式耳,小麥為蒲式耳,而從1935年到1939年,玉米年均只有蒲式耳,小麥只有蒲式耳。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13章 “平準價格”(2)
由於使用更好的化肥、選育良種、機械化程度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已經大幅下降。在1946年版中,我引用了這段話:“在一些完全實現機械化和大批次一條龍生產經營的農場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