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只需要幾年前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勞工,就能實現相同的收成。”?但是“平準”價格的鼓吹者對這一切卻視而不見。
政府不肯將平準價格原則普遍應用於所有的產品,證明這類經濟計劃並非對公眾有利,而只是補貼特殊利益集團的工具。還有另一個證據,當農產品價格上漲,高過了平準價格(這種情況也可能是政府政策造成的),代表農民利益的國會議員,從來不曾要求把農產品價格拉回到平準價格,從來不曾要求農民退回等量的補貼。平準價格原則只是特殊利益只上不下的單行道。
2
不說遠了,還是回到本章特別關心的核心謬論。這裡的核心論調是:如果農產品可以賣到更高的價格,農民就會購買更多工業產品,並由此帶來工業繁榮和充分就業。只要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有沒有平準價格,並不重要。
這種論調似乎很動聽,不過,一切還要取決於這個好價錢是如何帶來的。如果是整體經濟復甦帶來的結果,也就是百業俱興、工業生產增加、城市勞動力的購買力提高(不是通貨膨脹造成的),這就意味著豐收和富裕不僅屬於農民,而屬於所有國人。不過,我們要討論的是政府幹預所帶來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問題。政府有多種措施可以辦到這一點:可以靠政府法令強行提高價格,不過這是最不可行的辦法。國家糧庫可以按平準價格收購所有的農產品。可以貸款給農民週轉,讓他們在市場價格低於平準價格的時囤積產品,暫不上市銷售。政府可以強制限制農產品產量。政府當然可以多管齊下,實踐中它們就經常這麼做。不管如何,我們假設政府幹預已經帶來了農產品價格上漲。
結果是什麼呢?農民的產品賣出了更好的價錢,他們的“購買力”提高了,即便產量可能不如從前。有些人看到農民立時變得富起來,看到他們購買更多的工業產品。若只觀察政策對直接相關的群體產生的立即影響,他們能看到的只是這些。
其實,政府政策還同時帶來了另一個結果。假使小麥原先售價為每蒲式耳美元,政府幹預後的售價為美元。農民每售出1蒲式耳的小麥,就多得1美元。小麥漲價導致麵包漲價,城市勞動力消費麵包時,相當於要為每蒲式耳小麥多支付1美元。其他農產品價格上漲也會造成這樣的影響。對於工業產品的銷售,如果農民因此多了1美元的購買力,城市勞動力卻會因為政府幹預少掉1美元的購買力。也就是說,工業產品在農村地區的銷售額增加多少,在城市地區便減低多少,一加一減,工業行業在總體上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當然,不同行業的銷售額當然會有增有減。農機農具廠商和郵購公司的生意顯然會更加紅火,但是城市百貨公司的生意會不如從前。
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政府政策不但沒有帶來淨利潤,反而造成了淨損失。政府幹預並沒有停留在造成購買力的轉移,也就是把購買力從城市消費者(或一般納稅人,或兩者兼而有之),轉移到農民手上。政府幹預往往透過限制農產品的生產以抬高價格,這樣會造成財富滅失,因為可供消費農產品被人為減少了。財富如何滅失,取決於政府為了提高價格所採取的措施。或許是像巴西燒燬咖啡豆那樣,從實物上毀損已經生產出來的作物。或者是像AAA計劃那樣,限制種植面積。其中一些措施造成的影響,我們放在討論政府商品管制的章節再探討。
需要指出的是,農民透過減低小麥產量的方式獲得平準價格時,雖然每蒲式耳的價格提高了,但是產銷數量的減少使得他的收入並沒有隨價格同比例增加。有些主張實施平準價格的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得寸進尺要求應該給予農民“平準收入”。這就需要採用財政補貼的方式才能實現,而這會直接犧牲納稅人。換句話說,為了幫助農民,政府幹預註定會讓城市勞動力和其他群體的購買力減少得更多。
3
最後,我們來討論主張平準價格的另一類論調。提出這種論調的人更加老成圓熟。他們坦率地承認,“沒錯,平準價格的經濟論證的確經不起推敲。這種福利政策是加在消費者身上的一種負擔。但關稅不也是加在農民身上的一種負擔嗎?農民購買工業產品時不也要支付更高的價格嗎?美國是農產品淨出口國,開徵補償性關稅對農產品沒有好處。平準價格制度就相當於保護農民的關稅。這樣做彼此才算公平。”
美國農民確實有理由為自己討回一份公平。其實,保護性關稅對他們造成的傷害,遠比他們所瞭解到的要深重。保護性關稅減少了工業產品進口,也會減少美國的農產品出口,因為外國人換不來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