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歡ㄒ�淺G宄�約旱降自謐鍪裁礎6醞夤�說淖手��綣�蜃糯壬頻鈉旌牛�炊�萌司醯糜猩桃的康鬧�櫻�餼吞�幻髦橇恕U庵換嵩斐晌蠼猓�賈陸�吹墓叵刀窕��
可是在主張對外大量貸款的論調中,“拉動出口”這個謬論始終佔有重要位置。這個謬論說:即使有一半(或者全部)的貸款變成呆賬,得不到償還,我們還是會因為這些貸款而受益,因為可以強勁地拉動我們的出口。
那些用於幫助外國購買我們產品的貸款,要是拖欠不還,就等於我們拿產品去白送,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一個國家不可能靠無償的商品輸出而變得富有,這樣做只會使這個國家變得更窮。
把這種說法用在個人或私營公司身上,沒人質疑其正確性。如果一家汽車公司貸款5;000美元給一個人買等價的車子,而這個買家最後沒有償清貸款,那麼這家汽車公司不可能因為“售出”這輛車子而增加收益。它損失的是生產汽車的成本。如果汽車的生產成本是4;000美元,而買家只還一半的貸款,那麼這家汽車公司的淨損失是4;000美元減去2;500美元,也就是1;500美元。壞賬造成的損失,並沒有從它的銷售業績中賺回來。
第12章 拼命出口(2)
對於私人公司來說如此簡單的事實,為什麼用於國家,那些聰明人卻會犯糊塗呢?要認清這種交易,需要人們把眼界放寬一點。某個群體確實可以從中受益,而其他所有的人卻得為此承受損失。
從事出口生意的人整體而言可以從中獲益,其利益相當於在海外的貸款呆賬數額。整個國家因此而蒙受損失是肯定的,只不過難以追蹤哪些人遭受了多少損失。私人放貸損失由放貸者自己直接承受,而政府貸款的損失,最後則必須靠加重稅負來解決。此外,這些直接的損失會對經濟造成不良影響,從而造成更多間接損失。
從長遠來看,貸款收不回來對美國的企業和就業並沒有好處,並且是有害的。用於購買美國產品的貸款,外國買主的賴賬每多一美元,國內買主最後就會減少一美元。出口業受益的同時,依靠內銷為主的行業將蒙受損失,二者得失大體相當。長期下來,經營出口業務的許多企業,總的來說也受到傷害。比如,1975年美國的汽車公司約有15%的產量銷往海外市場,假如給國外貸款,出口量可達20%。但如果貸款收不回來,導致美國消費者的稅負加重,造成汽車公司的國內銷售額減退10%,汽車公司也還是無法獲利。
重申一下,這裡並不是說私人投資者向海外貸款是不明智的,這裡要說的是,我們不能靠收不回來的貸款變得富有。
基於這個道理,那些靠對外貸款呆賬,或者直接贈與外國的方式,製造出口大增的做法,才是愚蠢的。企圖透過出口補貼的方式拉動出口的做法,同樣愚不可及。出口補貼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給外國人,補貼部分等於白送。這是企圖靠送人東西來發家致富的另一個例子。
美國政府不顧這些常識,多年來一直實施“對外經濟援助”計劃,主要是政府對政府的直接贈予,金額動輒高達數十億美元。這裡我們只對支援那些計劃的一種說法感興趣——可以“拉動出口”,進而維持美國的繁榮和就業。許多支持者信以為真,認為這是聰明甚或是必要的措施。這依然是靠送東西能讓國家致富的另一錯覺。被掩蓋的真相是:美國直接送出去的,不是出口品本身,而是用來購買產品的錢。雖然個別出口商有可能從國家的損失中獲益,但這裡還要扣除“對外經濟援助”計劃分攤給他們的稅負,剩下部分才是他們的收益。
只看某項政策對某個特殊群體產生的立即影響,而沒有耐心或智慧去考察該政策對每個人造成的長遠影響,這樣的錯誤,我們在這裡又多了一個例項。
如果我們真的去考察每個人所受的長期影響,我們還可以得到另外一個結論。與幾個世紀以來大部分政府官員所奉行的教條恰恰相反,這個結論正如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所說:對外貿易對任何國家能有利益,最終並不在於其出口,而是在於其進口。是進口,讓一個國家的消費者能以比國內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外國的商品;是進口,讓他們買到國內製造商不生產的商品(在美國尤為突出的是咖啡和茶葉)。總的來說,一個國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賺錢來支付其進口。
第13章 “平準價格”(1)
正如關稅史所提醒的那樣,特殊利益,總能驅使受惠的人處心積慮,去說服眾人為什麼他們應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