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下午的那兩個打到文建剛兒子的學校讓其趕緊回家的神秘電話是誰打的(因文建剛兒子的手機沒電所以未被找到所以倖免於難),等等。
種種疑點姑且不提。看了新華社的訊息,我的腦中立馬閃出一個念頭:又是一個星期五!
2006年8月18日,星期五。湖北省襄樊市公安局高鶯鶯案複查組有關負責人召開新聞釋出會,宣佈複查的結論仍然是“跳樓自殺”,並且釋出了一個驚天的鑑定結果:高鶯鶯*上的精斑為其父高天虎所留。
2006年9月8日,星期五。浙江省瑞安市公安局透過《溫州都市報》等當地媒體公佈了警方關於女教師戴海靜墜樓案的結論,也是維持此前“自殺”的說法。
印象中還有不少輿論強烈關注的重大案件的訊息釋出選擇在星期五。
這是巧合嗎?不是的。我相信這都是警方的特意安排。
肯定有人要問: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星期五是週末,大多數人到了這一天都在想怎麼過雙休日,既不會專心工作,也不會關注媒體。星期五發布訊息,全國各地的報紙都只能在週六刊登,電視最早也只能在當天晚上播出,廣播和網際網路雖然快一些,但推出時也到週五下午了。從週五下午到週六直到週日,公眾的關注度持續降低。這個時段,網站的流量大幅減少,報紙的廣告普遍疲軟,電視的收視率也會降低。一則大新聞,選擇在週一至週四釋出,隨後可能不斷升溫;但如果在週五釋出,“晾”過雙休日,關注度就會大幅下降,至少不會像在前幾天那樣“輿論譁然”。因此,五個工作日中,週五是釋出敏感訊息的最佳時間。
因此,“星期五現象”是符合資訊傳播規律的,它是政府或司法機關規避輿論、減輕壓力的一種“技巧”,同時也可能是做賊心虛的表現。
寫作心得
這篇文章在寫法上非常簡單,它的價值與其說體現在“角度”上,不如說體現在“發現”上。或者說:因為了全新的發現,所以有了全新的角度。
新聞評論重在發現新聞事件以及各種資訊之間的聯絡,如果能在紛繁的新聞事件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那是最難得的。實際上,規律也都是在各種事物的聯絡中發現的,只不過它是“聯絡”的最高形式。本文的“星期五現象”就是一種規律性的總結。在此後的一些評論中,我又論及了“長假前現象”,比如有些機關選擇在國慶長假或春節長假前宣佈一些敏感的決定,其實質與“星期五現象”是一樣的。
從邏輯上講,這是一種不完全歸納法。要發現這樣的規律,先是要熟悉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最重要的還是要善於觀察。發現“星期五規律”,我大致經歷了這樣的一個認識過程:在2006年8月18日,襄樊市公安局宣佈“複查結論”的時候,我就意識到這個特殊時間非常不利於輿論保持很高的關注度,比如第二天(星期六),大多數報紙沒有評論版,部落格的點選量也比平時大幅下降,這當然有利於減輕警方的壓力,當時我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警方會不會是專門選擇“星期五”呢?20天后,溫州市公安局也在星期五宣佈舉國關注的“戴海靜案”調查結論,這就驗證了20天前我產生的那個念頭。不過,我覺得只有兩個例項,還不足以說明問題,所以沒有動筆。3個月後,當“縣長滅門案”的偵查結論又一次在星期五宣佈時,我覺得動筆的時機成熟了。俗話說,“事不過三”嘛——不到半年的時候,三起全國關注的大案,都選擇星期五宣佈調查結論,這應然不是偶然的。這個事例也說明,時評雖然都是某一新聞事件誘發的,但藉以闡述的道理往往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寫評論貴在“有感而發”,但也不是一有“感”就“發”,有時候也需要長期的積累。尤其是規律性的認識,絕不是一下子迸發出來的。
此文發表後,在網上得到了眾多網友的普遍認同。搜狐網友“雪之羽”在文後評論說:“觀察和分析得很細!佩服!”新浪網友“不再放手”則說:“原來如此。恍然大悟!”
。 最好的txt下載網
“雙規”:反腐利劍何以成了腐敗工具
湖南省紀委透露:經初步調查,郴州市原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曾錦春受賄3000餘萬元,不明財產5000萬元。為了斂財,曾錦春插手各種經營活動,而“雙規”是他手中的“利器”。凡是不買他賬的企業主,雙規;凡是不聽他話的幹部,雙規……不管對方是不是黨員,也不管對方是不是幹部,什麼人都可以“雙規”。曾錦春借雙規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