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己的貴族身份進入下院與其他候選人一爭高下。要知道,這種行為是貴族大臣最為不齒的,對於一個背叛貴族的人,自然不會得到黨內權臣的認可。
就在保守黨內部高階領導人為了懸而不決的領袖位置大傷腦筋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頗具戲劇色彩的人。這個人出生在貴族家庭,卻執著地熱愛著板球運動,他還曾經參加過板球比賽。這個人就是後來繼任麥克米倫成為首相的霍姆伯爵。霍姆伯爵的突然出現的確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他平常看起來完全是個不願意參與到任何黨派爭鬥、小心翼翼的人,卻在競爭最激烈的時候殺出。根據麥克米倫的授意,保守黨開始對霍姆進行調查。調查結果一出來,再一次震撼了所有人,霍姆在調查中4項勝出。
霍姆顯然不是眾望所歸,但是卻奇蹟般地在4項調查中佔據了優勢。在主觀感情和實際資料之間,麥克米倫決定相信資料。1963年10月18日,伊麗莎白二世以國王的身份準備干預此事,她來到醫院探望麥克米倫。麥克米倫趁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並正式提交了辭職信。從病房回到白金漢宮後,伊麗莎白二世便立即召見了霍姆,命他組閣。
就這樣,霍姆成為了一個政治生命不到一年的首相,也是唯一一位“突然出現”的首相。伊麗莎白二世的這次任免完全只聽取了麥克米倫一個人的意見,並沒有與其他內閣和議會議員商討。王權在這一剎那顯出了其本身該有的“至高無上”,伊麗莎白二世也在這個時候彰顯出了一個國王的風範。
從內閣制度建立以來,王權就開始衰落。執政黨派要透過選舉,在議會中佔據多數席位就可以執政,國王更像是個旁觀者看著競爭黨派相互爭鬥,然後走走形式,任命勝出的黨派執政。但是不能隨意解散內閣和首相的職務,並不意味著,國王就失去了這項權利,霍姆是個很好的例子,後來在澳大利亞,總督以女王的名義任免總理更能說明這點。
1972年,是澳大利亞執政黨選舉的日子。這一年的選舉有些不同,除了自由黨和鄉村黨之外,還有工黨。這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殊,只不過是3個黨派在爭奪執政權力而已。然而在過去的23年裡,澳大利亞的執政黨一直是在自由黨和鄉村黨中產生。這兩個黨派一個代表工業和金融壟斷資本集團,一個代表著鄉村地主和牧場主的利益。誰都沒有想到,工黨竟然會打破二十多年的格局,成為執政黨。當然,這與其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分不開,再加上人民對其他兩黨追隨美國出兵越南一直耿耿於懷,這給了工黨一個很好的翻身機會。
工黨領袖愛德華·高夫·惠特拉姆成為聯邦總理,開始按照競選時所描繪的藍圖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這位新上任的聯邦總理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出在了時間和政策上。在他上臺的時候,整個世界的經濟水平都呈現出了一個下降趨勢。因此,惠特拉姆所實施的一些提高工資福利待遇、降低關稅等政策,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及外國產品的傾銷,大規模的經濟危機撲面而來。伴隨著失業率的上漲,澳大利亞的罷工活動不斷髮生,反對黨也趁機跳出來對工黨進行攻擊。在1974年的聯邦大選中,工黨獲得了眾議院中的大部分選票,卻在參議院中落馬。
翌年,反對黨佔多數的參議院公然對抗工黨政府,拒絕批准工黨政府的預算,並要求提前進行大選,工黨與參議院之間原本暗湧的對抗之流,終於爆發。作為澳大利亞總督的約翰·克爾為了平息這場風波,不得不以伊麗莎白二世的名義撤銷了惠特拉姆的總理職務。澳大利亞的憲法規定,聯邦總督沒有對總理的任免權,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間,也從沒有一任總督違背過憲法。然而約翰·克爾卻大膽地運用了王權,平定了一場政治風波。事情就是這麼湊巧,聯邦總督是根據澳大利亞法律由澳大利亞總理任命的,約翰·克爾是由惠特拉姆親自任命的,最後卻被他罷免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次王權的使用,是在伊麗莎白二世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約翰·克爾太想在政治舞臺上大展拳腳了,太想像一位總統一樣行使權力,這種迫切感讓他繞過了女王,直接行使了他不該行使的權力。
。。
“統而不治”的國王(3)
伊麗莎白二世完全受到了矇蔽,不可否認克爾在危機時候用王權解決了尷尬,但是,這卻也從另一個方面顯示出了女王在澳大利亞以及其他聯邦成員國的虛置性。假如當時惠特拉姆能夠及時與女王溝通,要求解除總督職務,女王是不能反對的。克爾的行為像一個巨大的問號,懸掛在英聯邦其他成員國上,難道總督可以藉助王權的名義隨便任免一個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