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抱怨不是好很多嗎?
不管到什麼時候,讚美別人都不會錯。如果你幾乎不認識對方,或者你們只是工作上的關係,那麼你最好針對一些物質性的東西(比如這個人的鞋子、公文包、手機等等)發出讚美。
不要去讚美別人的身體特徵。對別人的身體和其他一些很私人的東西的讚美,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一些評論,比如“多漂亮的耳環呀!”或者“這雙鞋真不錯,你在哪兒買的?”都會讓別人感覺你毫無惡意。當然,你也要確認自己在說這些話時真的毫無惡意,不具任何威脅性。要保證你不是在巧妙地去打擊別人,除非你已經做好了收拾殘局的準備。
對別人行為的讚美也很受歡迎。“你總是那樣熱情地微笑,整間屋子都被你照亮了。”不僅可以讓對方感覺你在關注他,還會加強他的這種行為,讓他更有可能去重複這種被你讚美了的行為。“你總是這麼守時,這是我欣賞你的地方。”也是個很好的例子。讚美一定要真誠,要發自內心,不然別人會覺得你是挖苦和試圖控制他們。
當然,對於那些和你關係親密的人,你可以也應當更自由地去讚美他們。哪怕你的愛人穿了一套你已經看過幾十次的舊衣服,只要你覺得很好看,就應該說出來,不要吝惜你的讚美之詞。這樣做不但會加強你倆的關係,還會讓你的愛人更加愛你。
我和家人一起住在密蘇里州一個叫做科爾尼(Kearney)的小鎮上,它就坐落在堪薩斯城的市郊。歷史上那個很有名的亡命徒傑西·詹姆斯(Jesse James)就葬在這裡,小鎮也因此聞名。我們很享受這裡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裡的人很熱情,當你開車從他們身旁經過時,大多數人都會向你揮手致意。一般情況下,這些人你以前都沒有見過,將來也很難再見面,不過他們這一揮手,還是告訴了這個資訊——“你已經被認可了;我已經注意你了。”當這一切發生時,即使別人的動作可能只是一種習慣,也可能只是隨意敷衍,但這動作的接收者卻寧願把它內化為一種新的概念——“我沒事,我屬於這裡,我很安全。”
Get Attention:尋求關注(3)
那麼尋求他人關注又意味著什麼呢?通常,這意味著讓別人看著你,和你交談,或者以某種方式和你建立關聯。我從曾經參加過的各種討論和對話當中,發現了一個共通的現象——試圖得到他人的關注是人們發出抱怨的主要原因。因此,我想有必要在這裡向人們發出警告,現在我們所處的科技社會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注,已經比巴西的熱帶雨林還要稀罕了。看看周圍,你會發現有那麼多人寧可盯著小小的手機螢幕,也不願看身邊的人一眼。
僅僅是為了好玩,下次你再去某個公共場合時,可以數一數有多少人正看著他們的黑莓手機、iPhone,或者其他裝備(估計還是數那些沒看的人會省時一些)。在飯店、公園、電影院、保齡球館,總有那麼多人神情麻木地坐在那裡,或是看看自己的分數,或是發發郵件,回個簡訊,玩玩遊戲,看看網頁,不管怎樣,他們寧可跟那些遠在天邊的人“隔空交流”,也不願和自己身旁的約會物件、朋友或者家人說一兩句話。你開車出去的時候,也可以注意一下有多少人是坐在同一部車裡,卻互不理睬,每個人都拿著自己的手機,同那些不在眼前的人熱烈“交談”。
濫用這些小玩意奪走了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關注。從我們的上一代到現在,全家人聚在餐桌旁一起吃飯的場景已經很難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會到“得速來”(drive…throughs,免下車餐館,顧客可以坐在自己的車上購物、進餐、看電影等)結束一餐飯,或者坐在電視機前,一邊吃飯,一邊欣賞肥皂劇,他們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了電視節目上,卻忘記了身邊的人。那種家人一起吃飯、沒有高科技來分神的進餐方式曾給我們帶來很多益處,可是現在這些益處正飛速遠去。
來自EAT(Eating Among Teens,青少年膳食狀況)工程(美國心理協會所設立的一個專案,旨在研究青少年的膳食習慣)的瑪拉·艾森伯格女士發現,經常同家人一起用餐,會使青少年在心理和行為上大受裨益。她在研究中指出,長期同家人一起吃飯的青少年染上煙癮、酗酒或吸毒的機率更低,而且這些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很好,他們很少有抑鬱症狀、自殺傾向。在沒有電視節目干擾的情況下和家人一起吃飯,可以幫助父母為孩子樹立健康飲食的好榜樣。這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攝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