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4/4 頁)
一七五一年,清朝為了更好地治理西藏,又令七世*喇嘛掌管地方政權,開始政教合一。
一九五九年流亡在印度的是第十四世*。
班禪的稱號始於一六*四五年,當時控制西藏實權的蒙古首領固始汗封稱宗喀巴的四傳弟子羅桑確吉堅贊為“班禪博克多”。“班”是梵文“班智達”,漢語意為“學者”;“禪”是藏語“欽波”,漢語意為“大”,合起來是“大學者”的意思。“博克多”則是蒙語,指有智有勇的英雄人物。固始汗令羅桑確吉堅贊主持扎什倫布寺,並劃分後藏部分地區歸他管轄,稱為四世班禪。宗喀巴的弟子克珠傑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
一七一三年,清朝的康熙皇帝正式冊封第五世班禪羅桑意希為“班禪額爾德尼”並賜金冊金印,稱為班禪五世。從此,確立了班禪在格魯派中的地位。*和班禪兩個喇嘛系統均採用獨特的活佛轉世制度。*系統轉世制始於三世*。班禪系統轉世制始於四世班禪。除*和班禪兩大活佛外,一些大的寺院也實行活佛轉世制度。藏傳佛教認為活佛是永恆的,透過連續不斷的“轉世”來到世間生活。
因此一位活佛圓寂時,就要根據種種“徵兆”和“啟示”,來確定活佛轉世的方向和地點,然後再派人沿著一定方向尋找被認為是活佛化身的“轉世靈童”。有時找來的“靈童”不止…個,會出現糾紛和爭執,因此清乾隆皇帝於乾隆五十七年特頒發兩個金瓶,一置北京雍和宮,一置拉薩大昭寺。凡在理藩院註冊的藏傳佛教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呼圖克圖、哲布尊丹巴、*、班禪等轉世時,均須將尋得的若干“靈童”的名字寫在象牙籤上,置於金瓶中,由理藩院尚書在雍和宮或由駐藏大臣在大昭寺監督掣籤來確定“靈童”,然後經過“坐床”儀式,便正式成為“轉世活佛”。
藏傳佛教格魯派有兩大活佛轉世系統,一個是*喇嘛,另一個為班禪額爾德尼。轉世系統雖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