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鄒魯回憶當辛亥光復後,胡漢民任廣東都督,詳細報告北上情形。對於未來職務,胡漢民提出三個叫他選擇:一是瓊崖鎮守使,一是潮梅綏靖處長,一是廣東審計處長。鄒魯表示他都不願就。胡氏問他欲何之?鄒魯說要做國會議員。胡氏甚為贊同。因為這是*第一屆正式國會,主要任務是制定國家根本*,關係到國計民生問題,極為重要,於是他就趕回潮州競選,結果當選眾議院議員。
由此可見,黨人對憲政是真正的投入和有興趣的。改良派所攻擊者非然也。
那年他28歲,他在選舉後回鄉省親,有一個在官場混過的人就對他父親說,令郎這次回來,必定攜帶很多金銀錢財。他父親問何故。那人說,令郎北伐時擔任兵站總監,又曾任官銀錢局總辦,都是大大的肥缺啊。他父親笑笑,說,決計沒有!等他回家,果然兩袖清風,返家的旅費,還是胡漢民、陳炯明饋贈的。那人便嘆道,真是知子莫若父啊。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立憲何以不成的簡略回顧
康有為依託孔子之光環,以及皇帝的威名尚且失敗。
慈禧以及清廷皇室、士大夫及民間的頑固勢力資本極其雄厚,由慈禧坐鎮,成為一種不可遏制的惡潮。
洋務、變法、惡潮都不能救國,國人注意到孫中山的思想。
中山先生與康有為的區別:康有為不識西文,中山先生對西方的認識來自他的悟性。先生少年時代就出國了,他對西洋的情形及近代化的認識遠在李鴻章、康有為諸人之上。
義和團在北方大鬧的時候,中山先生命鄭士良、史堅如在廣東起事。到了1905年組建同盟會,創辦《民報》。
《同盟會宣言》《民報發刊詞》是中山先生思想的總的基礎。先生提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而梁啟超在《新民叢報》再三攻擊先生的民族、民權主義,認為人民程度不夠,不能實行共和,殊不知訓政就是使人知的一個過程。
義和團大亂之後,國人感覺清政府是民族復興的大礙,他們中守舊的成分好像滾雪球一樣發展。
慈禧西逃的時候,她就下詔變法,一直到1904年的四年內,她裁汰好幾個無用的部門,廢黜科舉,設立學校,派學生出洋,准許滿漢通婚。
到了1906年,釐定中央官制,儲存軍機處,設立十一個部,這當然也還過得去,但他們卻藉此收回了漢人的許可權。
以後的幾年,他們也自在精心策劃掙扎,鐵良和良弼設法將袁世凱的北洋兵權也剝奪了。宣統繼位的時候,他父親攝政王的第一條命令就是罷免袁世凱。
同盟會則在這幾年中積極從事武裝革命。1906年同盟會會員蔡紹南、劉道一聯合湘、贛會黨在瀏陽河萍鄉起義,中山先生在河內成立革命指揮中心。1907年潮州、惠州、欽州、廉州、鎮南關各處起義。1908年河口起義。光復會的活動,以1907年徐錫麟刺殺恩銘為高潮,秋瑾繼之,熊成基在安慶起事。
汪精衛、黃復生謀刺攝政王的時候,中山先生、胡漢民、黃興、趙聲正在南洋向華僑募捐,籌劃大規模的針對清政府的進攻。
黃花崗起義軍事上雖然失敗了,但心理上則大為成功,革命的精神從此深植國民的腦際。
稍後清政府宣佈鐵路國有,本來這也無可非議,不過郵傳大臣盛宣懷的官聲不好。清政府已經喪失人心,民營公司的股東要大失利源,鐵路問題就引起民間反對,成為大革命的導火索。
同盟會策略重點在廣東,這時陳其美、宋教仁、譚人鳳重點開闢長江流域作為革命的策源地,在上海設立同盟會中部總部,譚人鳳著手中游的兩湖。
湖北新軍的蔣翊武在武昌組織文學社,推動革命。湖南焦達峰、湖北孫武、居正組織共進會。這兩個團體都有部分同盟會會員在其中,但指揮關係並不直接隸屬於同盟會的支部,人員之間就有些摩擦。經譚人鳳調解後,兩會開始合作。
辛亥武昌起義的首領是新軍中的下級軍官熊秉坤。他率隊攻入武昌,總督瑞澂、統制張彪及文武官員棄城逃走。
呂思勉《中國通史》第五十三章《清朝的覆亡》中對清王朝最後幾年的政情梳理最為簡明真確。呂先生寫道:
1905年,中山先生乃赴日本,將興中會改組為同盟會。革命團體至此,始有中流以上的人士參加。中山先生說:“我至此,才希望革命之事,可以及身見其有成。”中流以上的人士,直接行動的能力,雖似不如下層社會,然因其素居領導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