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譽也因此受了很大的影響,一些準備在這家報紙上投放廣告的客戶,也由此取消了自己的投放計劃。
這樣大的失誤到底是怎樣造成的呢?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他自以為派出的是報社最優秀的記者,因此非常放心。不僅如此,他離開之前,還特意請副總編一定對稿子嚴格把關。
記者的稿子確實寫得很好,但由於當時電腦還不普及,記者手寫的稿件字跡很潦草,“基”和“墓”看起來非常相似。
當時還是鉛字排版,稿子到了排版人員那裡,他想當然地把“基”字當成了“墓”字。
稿子排完版後,交到副總編那裡,正趕上副總編家裡有急事,於是他只匆匆看了一眼,也沒發現什麼問題,就簽發了。
錯誤就這樣造成了。
事後,報社對有關人員作出了這樣的處理:
記者和排版工人開除,副總編降半級。
當然,他被提拔為副社長的事也泡湯了,原本想在那座城市大展宏圖的他,夢想頓時化為了泡影。
在總結這次教訓時,每一個人都很後悔:
記者後悔:
“我的字為什麼要寫得那麼潦草?”
排字人員後悔:
“我當時為什麼沒有仔細檢視一下到底是什麼字?”
副總編後悔:
“我為什麼不認真檢查完再走呢?”
當然,最後悔的還是這位企業家:
“既然我知道這件事非同小可,為什麼要在關鍵的時候去唱卡拉OK,而不是留在報社自己將稿子校對一遍呢?”
行百里者半九十(2)
儘管事隔多年,這位企業家仍然感慨萬千:
“我們常說‘一字千金’,可此時一個字就值83萬元!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執行不到位,等於不執行!後來,無論我做什麼工作,都這樣要求自己,等有了自己的企業之後,我也要求所有的員工都按照這句話去做。”
這個故事引起了在場企業家的熱烈討論。
有位企業家對此作了一個十分精彩的點評。他說:
“這個故事,充分證明了古人的一句名言: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後的步驟不到位,前面的執行就是白執行,甚至會帶來比不執行還要惡劣的後果。”
從表面上看,前期工作做得很不錯:和客戶溝通得很好,報社對此也十分重視,派出的是最優秀的記者,而且從副總編到記者到廣告人員,都作了安排和交代。
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由於最後一個小環節沒有落實到位,不僅“煮熟的鴨子飛了”,而且還給單位的形象和聲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其實,這並不是個案,而是很多單位和企業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對執行的人來說,最後的10%往往是最重要的,但也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很多人之所以執行不到位,原因往往在於自認為完成了90%,任務就完成了,目標就達到了,於是心理上一放鬆,忽略了最後的10%。
但是,這最後的10%卻是至關重要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只有做好了最後的10%,成果才會顯現出來,少一分都不行。
人們往往認為,一百里的一半是五十里,但這個故事卻告訴我們:
走完九十里只是走了一半,另一半是最後的十里。
這十里不走,永遠也到不了目的地。
換句話來說,執行,如果最後的關鍵時刻沒把工作做精、做透,往往就會導致前功盡棄。
一位著名企業家的當頭棒喝
這位企業家“一個字值83萬元”的故事和關於執行到位的反思,引起了大家強烈的共鳴和反思。大家認為:執行的不到位,絕對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存在於廣大企業的一個普遍問題。
在我的手邊,正好有一篇由中國著名企業領袖、希望集團劉永行寫的文章。這篇文章發表在《牛津管理評論》等媒體上,後來又被《讀者》等媒體轉載,對我們認識執行到位的價值和不到位的後果有著極大啟示。
前些年,因為希望集團規模增大,員工也多了起來,抱著多向同行學習以快速提高自己管理水平的想法,劉永行到韓國的一家麵粉企業去參觀。這次參觀,給他的觸動非常之深,回來後,他甚至好幾個晚上都睡不好覺。
到底是什麼事情讓這位著名企業家睡不好覺呢?
那是西傑集團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