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把產品推出去。為了推出去不斷地在價格上進行較量,最後怎麼辦?那就偷工減料,進入一個惡性的經營環境當中。”
退出國美后,董明珠開始自建銷售渠道,對此,很多人認為她“不自量力”。
在2007年,有記者再次和董明珠談到格力和大賣場的“博弈”時,董明珠表示,格力之所以退出一些大賣場,是因為她並不認同某些大賣場的銷售理念。她說自己的營銷理念是“共贏”,消費者要贏,經銷商要贏,企業也要贏。她雖然說自己“不願意指責大賣場”,但仍對大賣場的銷售模式提出質疑:“它肯定有問題,認為以強欺弱,全國我最大,想把其他的店面都吞掉。這不現實,也不符合客觀規律,更不可能得到成功。”
她進一步指出,為什麼很多企業雖然對格力的做法拍手叫好,卻不敢像格力一樣退出賣場,原因在於“格力敢這樣做,是因為有好品質,你不賣我的,老百姓要我的。有消費者,就不怕沒有出路”。
在董明珠看來,一些大賣場兼併聯盟,壟斷銷售終端,逼家電生產商降價讓利,操控市場價格,有可能使家電企業變成賣場的廠房。如果企業的發展以對方不贏利為前提,因為店大欺客的原因導致其他企業關門,其做法就值得商榷。
而且,交易是雙方達成的和約,只要大家互相認可就沒意見,只要一方不認可就可以退出。“更關鍵的是,企業品質要好,不在這裡賣,消費者也要”。董明珠認為大賣場壟斷是不成立的,不符合市場規律,否則格力也不會退出大賣場。說來說去,品質好才有話語權,才能和他們“叫板”。
董明珠自己曾評價自己說:“非常偶然。其實,我不該做營銷的。”可以想象,如此評價自己的董明珠,無論如何,都不會把自己的思維和行為侷限在營銷的圈子裡。她像一位破壞者,更像一位創新者,不斷打破營銷領域固有的遊戲規則,又不斷根據自己的理念和需要建立起新的規則。
“企業需要跟流通領域去溝通、合作,流通領域是否養成了職業道德,很難說。格力和經銷商合作的原則是忠誠、友善、合作、共同致富,但絕不允許一家經銷商利潤通吃的局面存在。它這是‘打我路上過,留下買路錢’的思想,一天不接受格力的價格原則,格力就堅決不在國美賣場設櫃。你無非是佔有一個地方,你大部分是租賃的房產,如果靠這種經營理念,我到哪裡都能搞得起來。”
董明珠確實不用擔心跟國美的分裂,就在國美清場格力後不久,3月20日,大中電器找上門來,與格力簽下一份包銷1�8億元空調的年度協議,預計總銷量在8萬臺左右,而上一年格力在大中的銷售額只有1000多萬元。
事實上,國美和格力反目以後,2005年有人仍然在國美看到過格力的產品。當記者就此事致電格力時,董明珠再一次明確表示:格力不會和國美合作。
。。
對壘黃光裕(3)
那麼,國美里面的格力空調又是從何而來?北京明珠格力新興格力空調銷售公司總經理謝斌做了證實,此次格力空調出現在國美賣場是北京格力的一個代理商———山龍商貿公司和國美私下談定的結果。
“格力給北京當地120多個經銷商的價格都是一樣的,也許是國美給了山龍比較低的進場費、或者給了其他優惠條件,至於雙方具體如何談的,格力不是很清楚”。而國美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基於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考慮,國美最終同意了各地分公司和格力的合作,除了北京,國美全國其他市場也在和格力進行談判,但總而言之,這種合作主要是區域的鬆散型合作。
當時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不管雙方對此次再度牽手如何低調和迂迴,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最終還是會走到一起。格力和國美最初的反目是因為雙方有著截然不同的銷售模式,此次雙方再度牽手,並不意味著其銷售模式的分歧已經得到解決。此次雙方暫時“放棄分歧,妥協合作”,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在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下,連格力這樣的大製造商和國美這樣的大渠道商,為謀求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最終都會向市場利益妥協。
這些專業人士的分析並非沒有道理,畢竟,作為一個企業,最大限度地獲得市場利益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如果企業連生存都困難了,又怎麼可能有能力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企業賺到了錢,就已經實現了其存在的意義”這一說法也不能說錯誤。
不過,董明珠還是一度拒絕了跟國美的合作。
2006年3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