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3/4 頁)
國政府斷絕 同侵略者的正常聯絡,施加壓力,以維護世界和平——譯者。
② 彼得?洛:《英國與太平洋戰爭的原因:英國遠東政策研究,1937—1941 年》, 第 34—35 頁。
早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的延續。另一部分是閒置數年後復甦的英美合作計
劃。二者均計劃遏制法西斯國家,特別是日本。但它們有不同的內涵。人民
陣線範圍較廣,英美聯盟較狹。從意識形態上講,前者儘管已大為淡化,但
仍保留左翼的內涵,而後者則以自由民主原則為宗旨。當時並不清楚這兩種
有顯著差異的結盟是否真能結成一個強有力的集團。但無論怎樣,中國都能
與這兩者很好地協調起來。中國是一個合格的反法西斯主義國家,同時,它
能被英美民主聯盟接受為一名,不妨說,光榮的成員。至少在亞洲的環境中,
蔣介石領導下的統一的中國表現出戰時所能期望的民主。當時儘管很少有人
聲稱中國正在為民主而戰,但是十分明顯,中國人民正拒絕屈服於犯下像“南
京暴行”那樣的搶劫和屠殺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個 1938 年,中國人民的
英勇抵抗贏得了美國和英國的敬佩。
對中國不幸的是,由於歐洲形勢的發展,剛誕生的全球反日聯盟在 1938
和 1939 年經歷了附加的變化。在這兩年的大部分時間裡,與人民陣線和英美
聯盟並存的,還有第三種旨在穩定國際事務特別是歐洲事務的方案。這就是
綏靖政策,它是蘇聯倡導的人民陣線,和美、英的專求民主結合的代替品,
儘管事實上三者同時都在進行。準確地說,綏靖是一種努力,要恢復某種既
是經濟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國際主義,①防止世界陷入無望的分裂之中。雖然人
們清醒地認識到 1919 年後的國際主義框架根本不可能恢復,但對於這個方案
的倡導者來說,努力結束 20 世紀 30 年代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分裂,並重建一
個全球相互依賴的機制,至少是可能的。正如經濟力量曾經是 20 世紀 20 年
代國際主義的基礎一樣,它們同樣被看成這種新企圖的關鍵。國際緊張的根
源表現為經濟上的,因此,如果想使世界重新保持穩定,就必須重新建立對
所有國家,甚至包括德、日、意在內的工業化、貿易和經濟增長都有利的形
勢。這就是綏靖與其他方案的主要差別。只有所有主要國家為了經濟重新統
一而聯合在一起,綏靖才有意義。法西斯強國必須被納入這一方案;事實上
這是對綏靖外交的辯護。當然,這假定德、日、意對沖突的經濟根源同樣感
到憂慮,而且願意同其他國家一道為建立更好的國際秩序而努力。
這種觀點在 20 世紀 30 年代初期就有過,但並未大力推行;西方國家也
曾採取國家主義的經濟政策。現在,第一次在這十年中再努力一次的時機似
乎成熟了。在大多數國家中,工業總產值已恢復到 1929 年的水平,但世界貿
易額仍不足蕭條前一半,如果和平能安全地建立起來,那麼推動一個開放的
世界市場以促進貿易和投資,看來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能說服德國和日本致
力於這些活動,而不是軍國主義的擴張,那麼它們也能成為這個新格局的一
部分。綏靖的倡導者們把它看作比人民陣線或英美聯盟好得多的一種選擇,
因為後二者有可能轉變成一個全球性的反法西斯國家的軍事聯盟,從而導致
分裂而不是重新統一;而綏靖方案卻能避免這樣的對抗。它優先考慮把德、
意、日這幾個發達國家重新團結起來,而不是同蘇聯或中國合作。
出於上述原因,中國人對美、英在 1938 年推行的綏靖外交感到沮喪。的
確,這種外交主要關注歐洲,而不是亞洲。英國政府由於懷疑與美國太親近
是否明智,並仍信賴與希特勒共事,所以在 9 月的慕尼黑協定中在捷克斯洛
伐克問題上取悅希特勒。美國歡呼慕尼黑協定是將幫助重建國際主義的一個
重大成就。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